抗美援朝戰場上,“孤膽英雄”劉光子的這把槍嚇破敵膽

特別策劃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功勳兵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着一杆“孤膽英雄”劉光子在雪馬裡戰鬥中使用過的蘇制PPS-43衝鋒槍。手持這杆槍,劉光子在這場戰鬥中一人俘獲63名俘虜,創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單兵單次俘虜敵人最多的紀錄。

那麼,這是一杆什麼樣的槍?爲何能在關鍵時刻幫助“孤膽英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這次特殊戰鬥。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件功勳兵器。

蘇制PPS-43衝鋒槍

志願軍嚇破敵膽的“戰力倍增器

■任 飛 王政昱

蘇聯衛國戰爭中走出的名槍

劉光子所用的這杆槍全稱爲PPS-43式7.62mm衝鋒槍,是蘇聯蘇達列夫工程師設計的PPS-42式衝鋒槍的改進型,1943年列裝爲蘇軍制式衝鋒槍。

該槍從1943年開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產時爲止,約生產了100萬支。

PPS-43式衝鋒槍誕生於列寧格勒戰役中。

當時,列寧格勒被納粹德軍包圍,蘇聯守軍急需一種可立即使用的衝鋒槍。當時在列寧格勒兵工廠的蘇達列夫很快設計出PPS衝鋒槍,設計重點是儘可能採用工廠可以找到的材料和設備來生產。

這是一支全金屬製造的衝鋒槍,只有扳機手柄鑲有木頭,捨棄固定槍托而改用金屬架構成的摺疊槍托;槍管和PPSh-41衝鋒槍一樣,是把一支莫辛-納甘步槍槍管一分爲二;發射託卡列夫手槍彈,採用35發彈匣,槍管套上有一些散熱孔,前段面向後下方傾斜一個角度,射擊時可起到防跳、止退的作用。

該槍可單發也可連發射擊,採用機械瞄準具,射程裝定爲100米和200米。PPS衝鋒槍生產出來就立即投入戰場,在列寧格勒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戰後,許多國家都仿製過PPS衝鋒槍,中國的仿製產品爲54式衝鋒槍。

隨着抗美援朝戰爭的進行,志願軍武器彈藥消耗越來越大,急需補充。當時,我國從蘇聯進口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便包括曾在二戰中大量使用的PPS-43衝鋒槍。PPS-43衝鋒槍經歷過戰火考驗,子彈容量大,易於在戰鬥中發揮火力優勢

抗美援朝戰場上,國產50式衝鋒槍與PPS-43衝鋒槍一起構成了志願軍所用衝鋒槍的主體。

志願軍戰士手中充分釋放威力

蘇聯軍隊在衛國戰爭中形成了一套基於PPS-43衝鋒槍的成熟戰法,那就是主動“擁抱”敵人,即以衝鋒槍小隊的方式與德軍進行近距離戰鬥,並取得豐碩戰果

朝鮮戰場上,PPS-43衝鋒槍的近戰優勢使它成爲志願軍偵察部隊的稱手武器。在巡邏和伏擊對手時,近戰火力狀況直接影響戰鬥成敗。與美軍的M1半自動步槍和M2/M3卡賓槍相比,PPS-43衝鋒槍擁有的高密度火力投射能力和較強穩定性彌補了射擊精度上的不足,爲總體上裝備水平處於劣勢的志願軍爭得局部對抗優勢。

1952年,美軍發動“金化攻勢”。10月14日至11月25日, 上甘嶺戰役打響。志願軍鏖戰43晝夜,粉碎了敵人的一次次進攻。

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充分利用上甘嶺地形狹小的特點,以坑道作戰方式頑強防禦,成功將戰鬥帶入攻防轉換迅速、火力臨界覆蓋、步兵短距作戰的有利局面。

PPS-43衝鋒槍槍體輕、射速高,向上仰攻的美軍一被打行動就陷入遲滯,與後方部隊擠在一起。志願軍戰士則使用衝鋒槍、手雷爆破筒等,不斷增強殺傷效果。

在戰鬥中,使用PPS-43衝鋒槍的志願軍戰士,遇到戰友就自動組合,碰不上便孤軍作戰,見地堡就炸,遇敵人就掃。在600發/分鐘的射速下,PPS-43衝鋒槍總能殺傷敵人。

英勇頑強的志願軍戰士手裡,PPS-43衝鋒槍成了嚇破敵膽的“戰力倍增器”。

單人獨槍創造出戰場奇蹟

1951年4月,志願軍第63軍第187師561團突破臨津江後,在雪馬裡地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對敵王牌部隊“格洛斯特營”的包圍,打響了一次特殊戰鬥。

雪馬裡,位於臨津江南岸4公里處,北有235、314高地爲屏障,南有414和675高地爲依託,山勢北低南高,易守難攻,是江南敵防禦前沿的一個強固要點。守敵爲“格洛斯特營”配屬英炮兵第45團第7連、哈薩斯騎兵第8連、重型坦克連,共有營屬和配屬火炮42門,縱深還有兩個105榴炮營支援其戰鬥。

24日拂曉,圍殲雪馬裡守敵的戰鬥打響。擔任主攻任務的志願軍第187師560團第2營及3營9連冒着敵飛機和密集炮火的轟擊,發起突然攻擊,攻佔了雪馬裡東北314高地。與此同時,志願軍560團第1營從雪馬裡側後發起攻擊,而561團1營猛插沙器幕,突然出現在雪馬裡之敵的側後,像一把鋒利的尖刀一舉切斷了雪馬裡“格洛斯特營”的退路,取得擊潰敵人一個營、俘敵130人、斃敵50餘人的戰果。

雪馬裡地區方圓百里,地形複雜。當時任戰鬥組組長的2連志願軍戰士劉光子,帶領兩名新兵衝到一個小高地上時,忽然發現山樑下面有“格洛斯特營”的一個炮兵連正準備逃走。劉光子讓兩名缺乏作戰經驗的戰士趴在大石頭後面射擊掩護,自己則手持PPS-43衝鋒槍衝下山去。

他悄悄接近了幾個敵人,猛然大聲吶喊,一塊大石頭後面頓時站起來幾十個敵人。幾支槍同時頂住他的胸膛,還有手槍對準他的額頭。劉光子乘敵不備,果斷拉響了手雷的保險,眼前的敵人嚇傻了,就在手雷即將爆炸的瞬間,劉光子向後一縮身,把手雷扔向敵羣,順勢滾下山坡。這種在手榴彈上捆有炸藥的“反坦克手雷”威力巨大,一下就炸倒了一堆敵人。藉着爆炸產生的濃濃硝煙,他邊掃射邊大喊:“1營向左,2營向右,給我衝!”

劉光子用戰前學的英語大喊“繳槍不殺”時,那些被打蒙的敵軍官兵不知所措全部舉手投降。1801年,在遠征埃及的殖民戰爭中,該團因爲突破包圍轉敗爲勝,受到英王賞賜。從此,該團士兵帽的前後都綴有“皇家陸軍”帽徽。時隔150年後,他們在朝鮮戰場上威風掃地。

當俘虜們擁擠着站好隊時,才猛地反應過來:原來對方是一個人!接着就有人試圖撿起槍反擊,說時遲那時快,劉光子一梭子子彈就放倒好幾個人,剩下的再也不敢反抗。他單槍匹馬,押着這支長長的隊伍往山上走去,沒想到剛走了一段路,又有一部分人要逃跑,他扔出手雷當時就炸倒了一片。就這樣,這些俘虜徹底被他震懾住了。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探究,單人獨槍的劉光子那時的勇氣從哪裡來?得到的答案無不包含以下兩點:第一,是PPS-43衝鋒槍出色而穩定的射擊性能,和劉光子對其他武器裝備得心應手的運用;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他那種爲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甚至不惜獻出生命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這也正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敵人所缺乏的“氣”,是志願軍官兵英勇頑強、克敵制勝的精神密碼和強大武器。

本文刊於11月13日解放軍報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