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空戰時代走向前臺,王牌飛行員會失業嗎?

(原標題:講武談兵人工智能空戰時代走向前臺王牌飛行員失業嗎?)

近日,成功研發我國殲-10、殲-20等先進國產戰機的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順利完成了歷時三個多月的人工智能空戰大賽。而在今年8月,美國空軍也曾經進行了一場人工智能系統與王牌飛行員之間的模擬空戰試驗。結果,在五輪模擬空戰中,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無一取勝。那麼,這兩個事件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系統取代飛行員的革命性空戰新時代即將來臨

無人機時代呼喚人工智能

從應用角度來說,無論是中航工業進行的人工智能系統之間的模擬空戰,還是美國空軍飛行員與人工智能系統之間的虛擬對決,都是在爲研發出一款能夠真正裝備在無人機上的高度智能化自主化操控系統探索道路。所以,當今軍用無人機大行其道,並且被各國軍方視爲未來空戰的主力,纔是推動機載人工智能系統飛速發展的主要因素。

殲-20戰鬥機。隨着技術的發展,未來可能可與無人機聯合作戰。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軍網

因爲從最早期的無人靶機以及無人偵察機,到如今“察打一體”無人機,其執行任務時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賴於地面控制人員的操控。事實上,當今的所有無人機,只是等於飛行員坐在地面操控臺上而非機艙中的“有人操控飛機”。如果無人機與地面控制站失去聯繫,那麼等待它的結局基本上就是失控墜毀。

2011年,伊朗利用電子干擾手段,成功切斷了1架美軍最爲神秘的RQ-170隱身無人偵察機與地面控制站之間的數據鏈,甚至徹底干擾了GPS信號。於是,RQ-170隱身無人偵察機只能按照預定的程序無休止地在空中盤旋,直到燃料耗盡墜落,並且基本完好地被伊朗俘獲。

那麼,如何讓無人機變得“聰明”起來,就是機載人工智能系統所要擔負起的使命了。機載人工智能系統不僅要在邏輯思維、判斷、決策等各方面要接近、達到飛行員的水平,而且還要更快、更優、更強。比如,在美國空軍飛行員與人工智能系統的模擬格鬥空戰中,雙方都使用機炮,結果人工智能系統操控的戰機往往會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機動動作,連續三次開火全部命中美國空軍飛行員駕駛的戰機。這一事實充分展示了這款名爲AlphaDogfight(阿爾法空戰格鬥)的機載人工智能系統已經具備了相當強大的學習和思維能力

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其將逐步在空戰中得到運用。

人工智能與飛行員各有優劣

那麼,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一天,“埃迪”這樣的高度智能化、自主化無人隱身戰鬥機成爲現實,飛行員是否就會被完全取代?或者說,與一套由無比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作爲核心的機載人工智能系統相比,飛行員的大腦還有沒有優勢

其實,影片《絕密飛行》中的諸多情節已經非常清楚地告訴了我們答案。

首先,人工智能系統沒有情感和道德的概念,其做出的所有決策行爲都是基於地面指揮控制中心給出的任務內容,並不會對於實施行動造成的任何後果負責。所以,在影片《絕密飛行》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三名美國海軍飛行員和“埃迪”無人機共同執行摧毀恐怖武裝所擁有的彈道導彈核彈頭任務時,飛行員們就會顧及到爆炸產生的核塵埃會擴散到周邊地區,使得大量無辜的人們暴露在覈輻射中。而“埃迪”無人機就顯得極其“冷血”,以摧毀目標爲唯一目的,甚至以飛行員們抗命爲由,獨自展開攻擊行動。

美國RQ-180新型隱身無人機。

另一方面,從具體戰術的決策和實施環節上看,人工智能系統相對於飛行員的優勢則非常明顯。無論是消滅藏身在加固大樓中的恐怖分子任務,還是面對4架俄羅斯空天軍蘇-37戰鬥機的攔截,都是“埃迪”無人機利用其功能強悍的量子計算機經過億萬次的運算,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拿出了最佳的戰術方案,並且證明是非常成功的。

當然,在打擊恐怖分子的任務中,飛行員出於維護自身尊嚴的考慮,沒有讓“埃迪”無人機發動攻擊,而是親自上陣,差一點造成機毀人亡。事實上,這也幾乎是未來軍事強國飛行員們很可能要面對的一幕:當無人機足夠聰明、戰鬥力足夠強大,而且完全不必考慮人體過載承受極限的前提下,是否就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取代飛行員?

閱兵式展示的“察打一體”無人機。

人工智能技術亟待突破瓶頸

當展望人工智能化無人機未來前景之後,我們還是不得不從科幻電影迴歸現實,面對研發“埃迪”無人機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障礙。

“攻擊”-11無人機。

比如,2009年,我國空軍航空兵某團副團長、特級飛行員李峰在駕駛殲-10戰機飛行時,發動機突然空中停車,座艙內儀表完全失靈。而李峰就是憑藉着自己豐富的飛行經驗,加上直覺和地面指揮員的引導,駕駛失去動力的殲-10戰機迫降成功,創造了世界航空史單發戰鬥機無動力迫降的奇蹟。如果換成還不太成熟的人工智能系統在這樣的情況下操控飛機,也就只能聽之任之,自由落體了。所以,人工智能系統如何能夠通過不斷學習、進化而獲得足夠豐富的飛行經驗,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將是其能否真正用在無人機上的關鍵所在。而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就是目前最有希望的被稱爲“深度神經網絡”的新算法

如果說第一個難關是軟件上的,那麼第二個更大的難關就是硬件上的。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系統必須要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中央處理計算機,才能夠匹配軟件,達到智力水平接近人腦甚至更強的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應用全新概念的新一代計算機,比如《絕密飛行》中“埃迪”無人機所使用的量子計算機,以及各國提出的激光計算機、分子計算機、生物DNA計算機等。而這些新概念計算機技術目前還沒有實現重大的突破,最接近實用化的就是量子計算機。

目前,國外研究機構已經在探索利用量子計算機來實現類似於人腦的人工神經網絡架構,這既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如果這一技術獲得突破,走向實用化,那麼我們就可以更加肯定地說:人工智能空戰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