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是最好的致敬

奔流向前的鴨綠江,見證崢嶸歲月;保持本色志願軍戰士,講述光榮歷程……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記者參加退役軍人事務部組織的調研採訪,來到遼寧省丹東市、瀋陽市。一路走來,追尋志願軍足跡,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深感心靈受到震撼、精神獲得洗禮

在丹東,登上鴨綠江上的中朝友誼橋,這裡曾是距離抗美援朝戰爭戰場最近的地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友誼橋飽經戰火洗禮,共受到敵機轟炸5000多架次。”丹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李寧寧說,“我們要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堅決守好國門。”

與中朝友誼橋相隔近百米的就是著名的鴨綠江“斷橋”。站在橋旁,彷彿仍能看見70年前的硝煙戰火。1950年11月,這座大橋被美軍戰機炸斷,殘餘部分仍佇立江上。累累彈痕,訴說着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不屈與無畏。

山河無恙,英雄不朽。

位於鳳凰山下的丹東市光榮院環境優美。在這裡,記者見到了不久前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96歲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老人胸前,各種獎章熠熠生輝。告別時,他敬軍禮送我們,動作依然那麼堅毅、有力!

“目前在丹東市光榮院裡共有優撫對象40餘人,大部分是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退役軍人,平均年齡87歲。”院長鄭立新介紹。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抗美援朝英雄羣雕,它生動再現了志願軍戰士捨生忘死、奮勇殺敵的場面……”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裡,講解員在爲參觀人羣講解。

1951年,爲紀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志願軍烈士,原東北軍區政治部修建了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962年10月,抗美援朝紀念碑落成。陵園管理中心主任肖淑芬介紹,陵園安葬着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孫佔元楊連第等特級、一級戰鬥英雄和各級英雄模範100多位。

血戰上甘嶺、激戰鬆骨峰……一場場浴血奮戰,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一股英雄氣,升騰天地間,穿越70年時空,依然激盪人心。

今年9月27日,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護送靈柩的車輛從瀋陽機場駛向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30多公里的長街上,市民自發前來,迎接闊別祖國近70年的英雄。有人說:“這一刻,我深深理解了,爲什麼志願軍戰士被稱爲‘最可愛的人’!”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迎回7批共716具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全部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在丹東市振興區濱江革命烈士陵園,安息着31位志願軍烈士。這裡是丹東市12處集中安葬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的陵園之一,也是當地唯一一處由村裡出資修建的烈士陵園。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爲後輩,守護他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站在濱江村革命烈士陵園的紀念廣場上,濱江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袁玉祥說。

雄赳赳、氣昂昂,戰歌永遠嘹亮,精神永遠閃耀。濱江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前的駐訓集結地,《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歌詞的創作地,同時也是志願軍戰勤醫院所在地。村裡很多人都是聽着志願軍的英雄故事長大的,對部隊、對烈士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就像親人一樣。這些年來,濱江村靠着發展集體經濟家底越來越厚實。濱江村決定由村集體投資興建烈士陵園。2015年9月20日,烈士陵園竣工落成。

近幾年,每年的清明節和烈士紀念日,周邊的村民和學生都會來這裡祭掃,黨政機關、部隊、學校等單位也來這裡舉行公祭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活動。

袁玉祥說:“守好烈士英靈,就守住了幸福生活的根。不光我們這一代人要守,世世代代都要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