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周邊紅色旅遊亮點紛呈

百年歲月崢嶸,京津冀大地上,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蹟已經成爲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爲我們樹起永遠的歷史豐碑。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五一”小長假前夕,記者走訪京津冀周邊紅色旅遊景點看到,遊客絡繹不絕。大家紛紛表示,參觀這些紅色景點,傳承先烈精神,感受時代脈搏,對做好當前工作大有裨益。

懷來

紅色基因永傳承

本報記者 豐家衛

1948年5月25日,解放河北隆化縣的戰鬥總攻號吹響,敵人的碉堡建在橋上,火力很猛,衝鋒的戰士一批接一批倒下。董存瑞要用炸藥炸這個橋,當時他沒帶炸藥架子,最後只能自己當架子,完成了擎天一舉……

在董存瑞紀念館館長孫小梅的講解中,董存瑞的英雄事蹟至今聽來仍然令人敬仰、眼眶溼潤。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手舉炸藥包的英雄壯舉,爲我們樹起一座永遠的英雄豐碑。1968年,全國著名戰鬥英雄、模範共產黨員董存瑞烈士的故鄉——河北懷來縣存瑞鎮南山堡村建成了烈士紀念館。數十年來,吸引了衆多幹部羣衆、學生前來參觀緬懷

在董存瑞紀念館中,孫小梅通過一件件實物介紹,1943年北平抗日根據地建立後,14歲的董存瑞當上了兒童團長,他和戰友們一起參加村民自衛隊,站崗、送情報、埋地雷、端炮樓、割電線、翻鐵路等,參加抗日遊擊鬥爭,成爲村裡的抗日骨幹。

董存瑞犧牲前,先後榮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榮獲勇敢獎章三枚、“毛主席獎章”一枚。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評爲“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論輩分,董存瑞的下一代本該以“孝”字取名。但據董存瑞的弟弟董存金生前回憶說,爲傳承哥哥董存瑞的精神,他給四個孩子分別取了繼先、繼英、繼紅、繼華的名字,寓意爲“英雄先烈、紅色中華”。

董存金的孫子董思琦1988年出生,小的時候也是聽着董存瑞的英雄事蹟長大的,和普通的孩子相比,他聽到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同感受?

董思琦說,很小的時候,他對這件事情是模糊的,只知道家裡曾有這麼一位長輩。而他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母親在他小時候一再提醒他的一句話:“你跟別人不一樣,有些事情你不能做。”

大學畢業至今,董思琦在北京創業,和朋友共同經營一家影視傳媒公司。工作中漸漸成長的董思琦越來越深刻理解母親曾經的話。“樸素的話就是告誡我,董存瑞的英雄事蹟之於我,就是做任何事情的行爲準則。”

董思琦告訴記者,這種紅色基因一直在他的家族中傳承。去年2月,董思琦的叔叔,也就是董存瑞的外甥,北京市公安局法制總隊信訪支隊民警艾冬,因急性腦出血去世,犧牲在抗疫一線,年僅45歲。艾冬生前先後被評爲奧運會“安保標兵”、首都公安“法制之星”。

董存瑞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震撼人心,如今感染着更多人。孫小梅介紹,今年是建黨100週年,董存瑞紀念館啓動了“同上一堂課,學百年黨史頌黨恩——做存瑞精神傳承人”主題教育活動,吸引了廣大黨員幹部羣衆、青年學生和社會志願者廣泛參與。

孫小梅說,如今董存瑞的家鄉懷來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乘坐京張高鐵,從北京到懷來最快只需29分鐘,方便了各界羣衆前來緬懷。“‘爲了新中國,前進!’董存瑞的這句生命絕唱,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努力。作爲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我的責任,我會倍加珍惜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好董存瑞精神,使之薪火相傳。”

薊州

鄉村振興巧借力

本報記者 豐家衛

通訊員 曾子益

“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的盤山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山勢雄偉險峻,曲折迂迴,形成天然屏障。在抗戰烽火連天的歲月,這裡也曾是冀東革命根據地抗日的重要戰場,成爲河北東部抗戰的中心

1938年7月,冀東發動了有10萬人參加的抗日武裝大暴動,給日本侵略者及漢奸以沉重的打擊,當時的薊縣有上萬人蔘加抗日聯軍。

走進盤山烈士陵園,排隊等待到烈士紀念碑下獻花的人絡繹不絕。遠道而來的中學生幾乎佔滿了陵園的主路,莊嚴肅穆。主路兩側豎立着2000多名英雄烈士的墓碑,引領着每一個走進陵園的人去探尋這些抗戰英雄背後的歷史故事。

全面抗戰時期的冀東,有一位英雄婦孺皆知,敵人把他視爲剋星,經常以“出門打仗碰上老包”爲咒語。這位英雄就是冀東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十三團團長包森

1940年5月起,日僞軍重兵“圍剿”盤山根據地。包森率部多次對日僞軍予以痛擊。1941年,八路軍十三團一營在盤山一帶抗擊數倍於自己的日僞軍兩天兩夜,並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遵化縣野瓠山的對日作戰中,不幸中彈犧牲。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付出犧牲人員總數達兩萬人的巨大代價後,盤山根據地終於堅持到了最後,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爲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57年,在盤下腳下興建盤山烈士陵園。陵園總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主體建築有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薊縣革命鬥爭簡史及重大慘案紀念碑廊、“永恆的紀念”雕塑、革命紀念館、烈士骨灰堂和牌樓等。

多年研究天津抗戰史的專家王凱捷介紹,盤山是冀東西部抗日遊擊根據地的中心,十三團的活動範圍包括今天天津的薊州、寶坻、寧河、武清,北京的平谷、順義,河北的三河、遵化等多地。盤山根據地對平津敵僞造成很大威脅,在冀東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先烈們的英雄事蹟不僅成爲人們的精神標杆,也成爲振興地方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

盤山烈士陵園副主任劉燕海告訴記者,多年來,盤山烈士陵園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的作用,使廣大黨員幹部羣衆特別是青少年一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教育面拓展到京、津、冀等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接待社會各界羣衆多達56萬人次。

在盤山腳下,包森曾戰鬥過的地方——薊州區官莊鎮聯合村,如今堅持生態優先,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依靠盤山的旅遊資源。2000年到2003年,聯合村已經有五六十戶人家開辦起農家院,現在,聯合村有農家院140戶。

薊州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薊州區正在打造全域旅遊示範區。聯合村的12處紅色遺址,包括蓮花峰七壯士跳崖遺址、冀中大暴動預備會遺址、冀中軍區野戰醫院、冀中軍區幹部培訓基地、冀中軍區報社遺址、李子光包森養傷洞遺址、兵糧洞等,都成了聯合村的獨特資源。

涿鹿

桑乾河葡萄

本報記者 李如意

通訊員 溫婧 郭穎輝

從涿鹿縣城走高杏公路,快到溫泉屯時,丁玲紀念館的指示標牌和葡萄之鄉的宣傳標語,串聯起這個桑乾河畔小鎮的昨天和今天。1946年,作家丁玲從延安長途跋涉來到了張家口,在桑乾河畔的溫泉屯村,她與鄉親們朝夕相處18天,幫助這裡完成土改並與這裡的鄉親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就此誕生。土改僅僅是個開始,60多年來葡萄種植成爲這裡的主導產業,當地葡萄銷售經紀人達100多人,葡萄專業合作社達13個。溫泉屯正在謀劃建設丁玲文化小鎮、文化餐館、葡萄文化園,生態旅遊……與紅色基因相結合的發展脈絡續寫着桑乾河畔新的故事。

“當年,丁玲走東家串西家,訪貧問苦、宣傳政策、選拔幹部,爲溫泉屯村的土改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當地羣衆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51年,《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榮獲蘇聯斯大林文藝獎。她用部分稿費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農民文化站——溫泉屯文化站。”在溫泉屯丁玲紀念館,解說員張啓傳一上午已經接待了兩撥客人。她說,同樣的解說詞,她已經爛熟於心,但每一次看到參觀的客人那種崇敬和感佩的表情,都會被感動。最近,來紀念館開展黨建活動的黨支部有很多,每當她聽見幾十名黨員高舉右手,重溫入黨誓詞,心中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澎湃。

這座中式庭院古樸厚重,門楣上,遒勁有力的“丁玲紀念館”五個大字是魏巍題寫。院內,園林水榭設計精巧,根據丁玲真實身高和身材1∶1的比例建造雕塑,真實再現這位“文小姐”“武將軍”的精神風貌。

截至目前,到丁玲紀念館參觀的遊客已達五千多人次,作爲一個鄉鎮級的紀念館,這樣的人流量並不算少。溫泉屯鎮黨委書記李淑豔說,“以紅色基因爲引領,領悟提煉丁玲精神,給紀念館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才能讓我們的紅色教育煥發生機,歷久彌新。”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故事已經成爲歷史,而今,如何接續紅色基因,寫好溫泉屯今天的故事,更值得探尋。溫泉屯地處懷涿盆地北緯39°葡萄種植黃金帶上,這裡世代以種葡萄爲生。龍眼葡萄以色豔、質優、耐貯藏聞名遐邇,被郭沫若譽爲“北國明珠”。

“別看咱這山旮旯不起眼,一到葡萄採摘季,全國各地的遊客和經銷商都往這奔,紅火着哩。”80後種植大戶韓海華,看中了村裡種葡萄的優勢,毅然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村裡跟着父親種葡萄。兩年前,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他和幾家葡萄種植戶組建起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了100多畝地,成立了果品發展公司。如今,韓海華家每年單葡萄收入就有近40萬元。

經過幾年探索,溫泉屯形成了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小小葡萄串再一次架起了致富路。目前,全鎮擁有5000餘畝葡萄園,建起了多個農業合作社,有1000畝以上農業園區兩個,每年生產的葡萄銷往全國各地。

李淑豔說,溫泉屯藉助丁玲紀念館這塊紅色招牌吸引遊客進村,盤活葡萄系列體驗式休閒度假吸引遊客留村,探索出一條紅色資源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集寧

塞外重鎮奔小康

本報記者 韓梅

距離北京320公里,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是著名的集寧戰役發生地,1946年1月至1948年9月,國共雙方在這個地區共爆發了3次大戰,曾有131名開國將帥指揮或參與了這場戰鬥,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五一”前夕,烏蘭察布市集中推出了6條紅色旅遊線路,景點包括:集寧戰役紅色紀念園、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哈伊爾地下黨支部遺址、麪粉公司大樓、車站水塔和紀鬆齡烈士紀念碑。

“每天至少有40個參觀團4000多人來此參觀,比以往同期增加了2倍多。”在總佔地面積15.5萬平方米的集寧戰役紅色紀念園廣場,講解員介紹說。

集寧戰役紅色紀念園裡包含集寧戰役紀念館、集寧戰役指揮部舊址等21處紀念設施和參觀體驗景點。其中,集寧戰役紀念館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稱號,集寧戰役指揮部舊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20世紀中期,集寧只是一座塞外小城,它的城圍只有7公里,城區面積3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不過2萬人。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前,集寧是綏東地區的心臟,集寧東邊的張家口(當時叫張垣)是晉察冀根據地的中心,西邊的山西是西北部晉綏根據地,集寧如果被國民黨佔領,我黨的兩大根據地將被隔開。至關重要的戰略位置,使得集寧成爲國共雙方爭奪的焦點。”《集寧戰役》主編、烏蘭察布市文化產業研究會副會長任致中介紹說。

任致中說,集寧戰役用隆隆的炮聲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是解放戰爭取得全面勝利的華彩序章。

經受集寧戰役洗禮的烏蘭察布市,如今在北京對口幫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政策支持下,如今成爲擁有200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去年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這座紅色城市正在重溫紅色記憶、傳承奮鬥精神中變得越來越美。

創新協同方式講好紅色故事

鮑南

“五一”小長假將至,紅色旅遊熱度高漲。而作爲全國十二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之一,京津冀也成爲熱門目的地。

天安門廣場、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平津戰役紀念館、西柏坡……一個個紅色景區承載着一段段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最質樸的愛國情懷。加之京津冀還有着豐富的自然人文景點和發達的交通網絡,使得紅色資源往往能和周圍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蹟產生聯動,不僅激活了整個旅遊產業的活力,還能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扶貧事業提供巨大幫助。

據票務網站統計,今年“五一”期間,全國紅色旅遊核心參與人羣中“00後”“90後”佔比超四成,“80後”佔比近三成,整體40歲以下人羣佔比高達89.1%,紅色旅遊需要做好接待年輕人的準備。但長期以來,機構舊址、名人故居、戰爭遺蹟、烈士陵園……京津冀的紅色旅遊資源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資源開發方式比較單一,基本都是遺址參觀、簡單的圖片和物品展示,互動性、參與感不強,容易讓遊客產生“打卡”心態。同時,在景區管理上,區域發展水平的不同也導致管理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景點過度商業化,小攤林立、拉客宰客;有的景點則過度娛樂化,甚至宣揚歷史虛無主義……種種問題下,三地紅色景區出現了明顯的“馬太效應”,知名景區人滿爲患,管理粗放的景區口碑敗壞,“小而美”的紀念館無人問津,這顯然是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旅遊資源分配不均,協同無疑是破題之鑰。近些年,京津冀旅遊協同是大勢所趨,相應的制度建設、路線規劃、優惠措施等已有不少,而在專門針對紅色景區的協同上,除了聯合推介會、旅遊聯展、10條主題紅色旅遊線路等宏觀政策外,還需要更多微觀上的合作,類似於紅色景區聯票、京津冀紅色旅遊專列等。在這方面,北京做出了一些嘗試,比如西城區在阜平晉察紀念館建立了“北京市西城區黨性教育基地”,進一步推動了紅色旅遊發揮教育意義。

今年正逢建黨百年,從供給到需求,京津冀的紅色旅遊迎來多重紅利加持,也給予了三地紅色旅遊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契機。相信在越來越多的協同探索下,三地可以形成一個“京津冀大紅色旅遊圈”,讓紅色旅遊發展成爲京津冀地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