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於防治理專盜領的全面思考

工商社論

銀行理財專員盜領客戶資金犯罪事件,成爲全國矚目的焦點新聞,從年初累積至今,有五家商業銀行爆發六件理專挪用客戶資金事件,累積盜用金額高達新臺幣6億946萬元。此外,去(2019)年有六家商業銀行爆發七件盜用客戶事件,金額4億1,565萬元,而2018年之前,大約每年僅有一至二件理專金融犯罪的案件,由此可以看出近兩年理專犯罪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商業銀行受到政府嚴厲的監管,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及所屬銀行局,對於理專金融犯罪升高的現象高度重視,對於涉案銀行的處罰越來越嚴厲,相較於2013年每案處罰200萬元,2016年後增加爲每案處罰600萬元,去年再升高到每案800萬元、情節重大者1,000萬元,而今年個案罰鍰已經升高到1,200萬元,且對重複發生的銀行祭出高達2,000萬元的懲處,至於最近金額逼近新臺幣3億元的重大盜用案,金管會即將出爐的罰金勢必再創天價

信任」是銀行永續經營最重要的基礎,早年銀行櫃檯行員存在盜用客戶存款的案件,後來在經營環境改變、銀行內稽內控嚴防、以及監理機關高度重視之下,櫃員盜用客戶存款的現象近年已經絕跡,但是,受到全球零利率的衝擊,銀行傳統存放款利差商業模式陷入困境,紛紛轉向財富管理,藉由買賣基金與保單手續費來維持銀行的基本獲利,櫃員盜用存款也變身理專挪用投資資金,手法雖有不同,本質上卻都是對銀行「信任」基礎的嚴重傷害。

在探討杜絕理專盜用客戶資金的有效方案之前,我們必須承認,案件與金額增加,是大環境下的必然,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在全球零利率,逼迫銀行經營者必須快速調整商業模式,逼迫銀行從業人員必須增加客戶資金的週轉率,也逼迫客戶必須將存款轉成投資,這是全市場的集體行爲。

臺灣所有商業銀行,有超過17,000名理財專員(尚未計入證券公司的財富管理人員),而根據資誠事務所的推估,臺灣擁有3,000萬元以上的高資產管理族羣人數超過40萬人,資產總計超過25兆元,以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一年六、七件弊案、而且絕大多數個案金額都在幾千萬元,重罰全面杜絕固然是所有金融從業人員都必須有的決心,但是實務上要達到零事故的目標並不切實際,甚至可能導致過度監管,造成銀行業務萎縮,反而傷害銀行長期經營體質、從業人員失業的副作用

我們認爲,要防範理財專員挪用客戶資金,當然必須從客戶、銀行、以及金融監管三個層面來做全面的防範。客戶的部分最重要的是要持續強力的觀念教育,再熟悉的理財專員也是外人,也不能將個人的印信與密碼委託理財專員處理,即使是已經存放多年、每次到期都續做的商品,客戶也應該堅持不假他人之手的原則,這當然需要政府與銀行反覆且持續的宣導,甚至可以考慮賦予客戶相對應的責任

杜絕理財專員犯罪最重要的責任在銀行經營者,銀行必須建立主動且有效的控管機制,在第一線、中臺後勤作業單位都要確保沒有盜用的空間,例如銀行後臺與內控內稽單位強化對理交易進行抽查,使用網路或是實體工具確認交易由客戶本人完成,而且要劃定風險責任區,就理財交易的真實性負責,這不只是一家分行經理的責任,而是銀行地區主管、前中後臺相互交織的連帶責任。

除了防弊機制之外,釜底抽薪是將交易透明化,在交易的過程中讓所有訊息透明度提升,這對於銀行業務單位當然是個高度的挑戰,理論上訊息越透明,作爲交易仲介的銀行利潤就越被壓縮,但是一如ESG永續作爲銀行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交易的透明化也是金融業天天必須面臨的挑戰,而且越能夠提供透明資訊的銀行,越能強化客戶的信任,銀行的股東權益纔有長期增長的機會。

透明化的關鍵工具是網路科技、甚至人工智慧技術的使用,原理很簡單,對於大量重複的理財交易,加速使用網路人工智慧技術來提供服務,讓客戶能夠減少交易的成本(包括實體簽名、現場交易等),而對於新增、變化大的交易再由資深的理財專員來提供服務,前者單價手續費低,後者論件計酬。如此銀行可以逐漸優化理財專員的素質,更藉着FinTech的工具提升服務效率、減少弊端死角

金管會以洗錢防制的規格來提升對理專犯罪的防範,是值得鼓勵的方向,並且藉由責任地圖的明確化將理專犯罪的責任層級提升到銀行的經營者,建立滴水不漏的防範文化。

理專犯罪是全球零利率之下的產物,猶如交通流量暴增之後必然無法避免的車禍,是所有臺灣金融從業人員都必須面對的挑戰,銀行業在極爲艱困的環境下努力維繫股東權益,在維繫業務正常的前提下,必須補起漏洞,維持客戶的信任,這需要主管機關、銀行經營者、從業人員、以及客戶攜手,以前瞻性的眼光建立值得信賴的財富管理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