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核心閱讀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需要從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大局出發,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明確“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當前,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需要從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大局出發,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

以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天,我們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景光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在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新挑戰

從挑戰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迅猛推進,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競爭日益激烈;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加速變革,圍繞國際經貿規則主導權的競爭日益激烈。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

從機遇看,雖然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但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是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爲我國創新發展帶來戰略機遇。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帶來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的發展,而且以數字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助力我國實現“換道超車”。二是我國自身不斷髮展壯大帶來新機遇。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正在形成以國內循環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將開啓新的巨大發展空間。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前景,吸引着越來越多國際人才和優秀企業向我國匯聚,出現了利用國際要素促進我國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機遇“窗口期”。我國有力有序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世界率先控制住疫情,在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爲發展贏得了先機、佔據了主動。在全球貿易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國出口實現了正增長。

在“十四五”時期抓住新機遇、應對新挑戰,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通過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爲高質量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爲第一動力的發展,需要以科技創新、效率提升和產業結構升級爲發展增添新動能。我國具有科技創新的良好要素條件與需求條件,把創新的潛力轉化爲發展的現實動力,關鍵在於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創新的動力和活力,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國際創新合作,讓人才成爲第一資源、讓創新成爲第一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協調成爲內生特點的發展,需要從多方面健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全面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消除歧視性、隱蔽性的區域市場壁壘,打破行政性壟斷,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礙勞動力在城鄉、區域間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區域間合作。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高質量發展是綠色成爲普遍形態的發展,需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能源在綠色轉型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必須加快推進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能源國際合作,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強綠色發展的國際合作,推動共享綠色技術,制定完善國際規則。

高質量發展是開放成爲必由之路的發展,需要以高水平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與以往相比,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深刻變化,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優勢正在發生重大轉換。未來要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以開放型經濟的高標準,加快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充分發揮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新優勢,牢牢抓住國際環境變化中的新機遇,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爲根本目的的發展,需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羣衆基本生活,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以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打通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的堵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僅重視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需求,而且重視以供給創新引領需求結構升級。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形成合力。加快政府職能轉換,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管理與服務效能。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完善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前瞻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並進的良性循環,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壯大中等收入羣體。改善消費環境,更好保障消費者權益,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以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爲引領,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保護主義擡頭,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按照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要求,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大、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體系完整、經濟韌性強的優勢,落實外商投資法,提高“引進來”的質量和水平,把引資、引技、引纔有機結合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高端製造和現代服務業,不斷增強我國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改革完善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助推我國企業“走出去”,提高企業整合全球資源與市場的能力,培育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資跨國公司,使之成爲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主體。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維護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序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內的梯度轉移和對外轉移,把我國打造成爲國際產業鏈的樞紐。在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實施開放創新發展戰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加快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的技術攻關,增強我國產業鏈的安全性。牢牢把握信息技術革命新機遇,完善跨境數據流動與安全制度,利用全球資源發展新經濟,尤其是增強我國數字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拓發展新空間。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守住安全底線,完善資源安全、產業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的體制機制,增強安全能力。

改革和開放相得益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對外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需要進一步使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特別是多邊貿易體系改革,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深入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新規則的制定,通過參與多邊談判、高水平自由貿易區或投資協定談判,推動經濟體制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充分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平臺先行先試作用,爲高水平改革開放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隨着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面臨新的任務,開放面臨新的挑戰。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新一輪改革開放,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持久動力。

(作者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