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中醫藥發展知多少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醫學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我國有着5000多年的歷史傳承。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中醫藥發展各有千秋,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資料圖:中藥。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香港:歷經百年滄桑 迴歸後煥發新生
中醫藥在香港發展已有百餘年。1851年,香港第一間中醫院東華醫院誕生;1911年和1929年,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分別建成;1930年,三家接收華人病人的醫院納入一個體系,稱爲“東華三院”。
自成立之始,東華三院一直致力於傳承中醫文化、服務華人社會。發展到今日,東華三院成爲了全香港最有名的中醫診療地。爲了更好地爲市民服務,東華三院不斷從內地邀請著名中醫學家幫助香港市民診療,同時爲香港年輕中醫師提供培訓,創造內地與香港中醫藥業交流的機會。
中醫院發展歷史雖久,但中醫教育在香港起步卻較晚。1997年迴歸祖國後,香港纔開始出現正式培養本科生的中醫學院。起步雖晚,香港正規中醫學院從無到有進展則很快,香港幾所著名高校都設立了中醫藥專業,比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爲中醫藥在香港的傳承和發揚培養人才。
2018年8月9日,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大學生來到浙江武義一中醫館,在老中醫的指導下學習把脈、鍼灸、推拿等中醫療法,瞭解中醫藥知識,感受傳統中醫藥的魅力。新華社發(張建成 攝)
2013年1月,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成立。2018年10月,香港與內地簽署中醫藥合作協議,在香港中醫醫院建設、中醫藥國際標準化、“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領域加強合作;同月,大型中醫藥推廣活動“中醫中藥中國行香港活動”在港舉辦,讓廣大香港市民體驗中醫藥的魅力。
中醫藥產業是澳門三大新興產業之一,中醫藥產業化是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重要戰略部署。
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始終與內地同頻共振,2018年8月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明確指出,中央政府支持澳門建設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這爲澳門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鼓勵。
建於澳門科技大學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是迄今中國在中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圖片來源:中新社
澳門的中醫藥發展主要體現在產業化和國際化兩個方面。2011年4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正式落地珠海橫琴,產業園可以爲入園的中醫藥企業提供低成本的公共研發、彈性化生產、認證審批等一站式服務。
澳門在連接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有獨特優勢,這種優勢在中醫交流和醫療救助方面也有所體現。2017年9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曾組織過非洲中醫推廣活動,幾位澳門中醫師遠赴非洲葡語國家莫桑比克,對當地居民進行醫療救助,中醫文化從澳門出發走向海外。
香港和澳門乘着國家政策支持和“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的東風,如火如荼地發展中醫藥產業。反觀臺灣,由於臺當局不斷打壓中醫藥生存空間,中醫藥產業在臺灣不斷沒落,幾成絕唱。
1998年,臺灣衛生福利主管機構修訂“藥事法”,明確規定1993年後入行的中藥從業人員,必須修習中藥課程並經統一考試及格等,纔可從事中醫藥行業,包括販售中藥材、調劑中醫師處方,或製作傳統丸、散、膏、丹、煎藥等。但新規實施以來,當局從未辦理過任何一次統一考試,也沒有發出任何一張中藥行業者執照。這項不考慮未來的“落日條款”讓臺灣中醫藥從業人員陷入尷尬境地,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在臺灣幾乎要成爲絕唱。
除了臺灣當局政策阻撓,傳承斷層也是中醫藥產業在臺灣發展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一。對中醫藥產業感興趣的年輕人本就不多,有想法的年輕人又因考試和執照問題難以入行,久而久之,臺灣中醫藥產業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江河日下。
臺灣中醫藥產業發展步履維艱,部分中醫藥從業人員選擇到大陸發展。得益於大陸“惠及臺胞31條措施”,從事中醫診療多年的臺胞嚴堤在廈門開了首家獨資個體診所,實現了一直以來的願望。同時,兩岸中醫藥業交流蔚然成風,2018年6月,2018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與合作研討會舉行,兩岸中醫藥領域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如何推進兩岸中醫藥創新驅動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2018年8月,來自臺灣中國醫藥大學和長庚大學的20名醫學生就中醫文化和發展現狀與天津的醫學生進行了中醫藥學方面的探討交流,有臺灣學生表示,畢業後願意到大陸當一名醫師。
綜上所述,港澳臺地區中醫藥業傳承與創新並舉、機遇與挑戰共存,三地中醫藥業發展的差異也說明了只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能贏得更好發展。(編輯:張晴 綜合整理自新華社、中新社、央視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