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美食提振 讓“邊緣川菜”助力鄉村振興

12月3日,酉陽土家苗族自治縣迎來入冬後第一場雪。在一個熱鬧的火鋪邊,食客們團坐一起。

二毛哥,你能回來,太好了!”黔江、酉陽等地多名餐飲協會會長將目光投向坐在中間的二毛。

鑽研了一輩子川菜,我堅持認爲,武陵山區的菜屬邊緣川菜’。”二毛稱,“邊緣川菜”兼容幷蓄,融合了川菜、黔菜、湘菜、鄂菜的味型,承襲了土家族、苗族的韻味,在中華美食圖譜中應該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毛本名牟真理,與他相熟的人愛叫他“二毛”。他是一位資深美食文化學者,擔任央視《舌尖上的中國》顧問。3年來,他與團隊深入武陵山區10餘個區縣,編寫了《桃花食記》一套3冊菜譜,並創研特色火鋪菜,希望以美食之名提振旅遊消費

盯上消費變量

用美食助力武陵山區旅遊升級

在旅遊消費“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中,“住、行、遊”是定量,隨着交通更加便捷、景區擺脫“門票經濟”,遊客在這一部分的消費成本在降低。同時,“買買買”時代已“退燒”,“吃、娛”就成了最大的消費變量。

“食在中國,味在川渝。”二毛認爲,川菜作爲中國傳統菜系之一,技法繁多、調味多樣,傳統川菜有4000多道。不過,也因技法複雜、口味繁多,目前保留下來且爲人熟知的川菜只剩下300多道,需要傳承、弘揚和創新。

2017年,在酉陽旅投集團支持下,二毛帶着數十人的團隊一頭扎進武陵山區的茫茫大山中,探訪了數個鄉鎮村,於近期編寫完成《桃花食記》一套3冊菜譜,共收錄了100多道特色美食

“我做這件事,是希望用美食來提升旅遊消費,助力武陵山區鄉村振興。”二毛說。

烹飪如詩

獲評“十大感動川菜人物

“30多年來,你堅持不懈地弘揚川菜文化,撰寫美食著作10多部,在中外引起巨大反響……”上月,第三屆世界川菜大會在成都舉行,二毛獲評“十大感動川菜人物”,當主持人念出上述頒獎詞時,現場掌聲如潮

“回想起來,不管是寫詩、開餐館、拍紀錄片,還是收藏老菜譜,我跟川菜打交道了30多年,熱愛川菜是原動力。”二毛說。

1962年出生在酉陽的二毛,大學畢業後當了一名數學老師,因喜歡寫詩,結識了一大幫詩人朋友。“那時,我們常常三五成羣一起喝酒作詩。錢不夠,就在家裡吃,我是掌勺人,被稱爲‘詩人中最會做飯的人,做飯人裡最會寫詩的’。”二毛回憶,之後詩人朋友圈越來越大,聚餐越來越頻繁,在朋友的建議下,他開了一家餐館。

再後來,他的餐館從酉陽一路開到成都。在成都,他創立了“川東老家”餐飲品牌。“筆下生花”“筆走龍鳳”“一條站着的魚”都是他店裡的菜名。他認爲,創造一道好菜如寫出一首好詩,需要才氣和想象。

2004年,爲進一步弘揚川菜文化,二毛又在北京798藝術區、皇家糧倉等地創辦了“天下鹽”食色空間,很快成了北京一個美食文化地標。國內外不少知名導演、影視明星是他的座上賓

除了做菜、寫詩,他還收藏老菜譜,藏量達4000多本(冊)。通過對老文獻的挖掘、整理、研究,他撰寫出《碗裡江山》《媽媽柴火竈》《味的道》《民國吃家》《二毛美食詩選》等10餘部美食著作。

創研火鋪菜

致力振興“邊緣川菜”

酉陽火鋪菜館,一棟土家風情的吊腳樓,擺滿了由火鋪盆演變的煨鍋桌子,食客衆多。這既是二毛的“書房”,也是他創研“邊緣川菜”的試驗場

“在武陵山區3年的探訪中,我發現這裡的菜與川菜或渝派川菜不完全相同,我把它稱爲‘邊緣川菜’。”二毛稱,武陵山區地處渝、黔、湘、鄂四省(市)交界處,有靠山吃山珍的武陵山系,也有靠水吃河鮮的酉水河烏江和阿蓬江,美食自然而然地融合了川菜、黔菜、湘菜、鄂菜的口味。又因山高路遠,交流融合相對較慢,至今還沿襲着中華大地上不多見的古老美食加工技藝,如倒撲壇、碓窩等,並由此形成獨特的菜系。

“在重慶美食中,火鍋譽滿全國,非常值得肯定。”二毛認爲,隨着消費升級,顧客的需求已不再只是填飽肚子,一桌菜需要色、香、味、形、器、意整體和諧。重慶美食在“色、香、味”上做得極好,但“形、器、意”還有待提高。“形”即呈現形態,“器”即裝菜器皿,“意”即神韻

結合“邊緣川菜”技藝,二毛已創研出“媽媽的回鍋肉”“牛肉火鋪雞”等多道特色美食,並在酉陽、黔江等地推廣,希望以實際行動提升“邊緣川菜”品質,提振餐飲消費,助力旅遊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