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們的影像不缺席這個時代

青春之我】

願我們的影像缺席這個時代

網絡紀錄片勞生不悔》監製 齊 康

我2009年從北京電影學院製片管理專業畢業,至今已從業十幾年。從初出茅廬在場記、統籌、製片主任、執行製片人基層崗位上積累工作經驗,到現在成爲能夠帶領團隊完成影視項目創作生產的製片人,我走着與大多數青年人進入職場相似的成長路徑

然而,相比其他行業,我們這個行業有時被定義爲“名利場”,隨着能力的提升和機會的增加,我們“糾纏”其中,不得不去深入思考:我們職業價值是什麼?

網絡紀錄片《勞生不悔》讓我和團隊夥伴對於職業思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對脫貧攻堅這一歷史性的重大主題,我們要從哪些角度切入講好中國故事呢?

爲了能夠找到好的選題角度和表達方式,我們對接了七八個導演團隊,做了大量實地調研,最終敲定了3位導演,選擇了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懸崖村”、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蓋寶村三個扶貧點,做一個6集的紀錄片。“擺脫貧困”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願望,全國上下一心,黨員幹部的奉獻、貧困羣衆的努力,這些能激發觀衆內心認同和情感的故事,纔是我們應該挖掘和講述的。

2018年開始策劃,直到今年2月《勞生不悔》上映,整個項目歷時兩年多。在故事片中,我們經常合作的都是專業演員,他們會按照導演的要求和劇本去表演。但《勞生不悔》是一部紀錄片,被拍攝對象都是當地的幹部和羣衆,我們不能干預他們,不能虛構故事,我們只能當一個觀察者、一個陪伴者。等待變化的過程是漫長的,就像等待一顆種子慢慢開花。我們的團隊駐紮在村子裡,生活在村民中間,觀察着、陪伴着記錄着脫貧攻堅給他們帶來的每一點細微的改變。

不可預設結果、漫長時間的流逝,我和團隊夥伴的內心一直在煎熬,卻從未停止繼續耕耘、繼續嘗試。當我看到年輕創作者們往返於“懸崖村”用鋼管在懸崖搭建的“天梯”時,我和團隊夥伴的內心更加相信,我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我們的工作是在記錄當代的歷史,記錄爲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付出努力的人,我們的影像沒有缺席這個時代。

今年2月24日,《勞生不悔》正式和觀衆見面,收穫了一定的認可。有一條評論很簡單,卻很鼓舞我和團隊——“真實,致敬!”我內心的答案也更加清晰:給人們帶來溫暖、鼓舞,傳達善意、撫慰心靈,讓影像發揮應有的社會效能,就是我作爲製片人追尋的方向

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採訪整理

(採編團隊:彭景暉龔亮、李丹陽、安勝藍、李睿宸、楊桐彤)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0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