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爲書聲琅琅

韋君玉在備課。   馮曉安攝(人民視覺)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很多人不讀書也過得挺好!”

一名學生家長的反問,令韋君玉記憶猶新。那時她剛剛成爲一名中學教師,得知班裡有學生打算放棄中考外出打工,便和班主任去家訪,勸說這名學生回校

“我也是山裡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爲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走出大山

遠山深處,山嶺綿延、溝壑縱橫,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大坡村白難屯,是韋君玉的家鄉。在韋君玉記憶中,兒時的家鄉普遍貧困,自家全靠父親種地支撐、勉強溫飽。彼時,當地人們剛開始重視教育,“女不讀書”的觀念還較廣,很多適齡女童仍在家中幫着織布種田

上世紀80年代末,在武警部隊大力支持下,“春蕾女童班”(後改名爲“武警紅瑤女童班”)在白雲鄉中心校成立,努力改變當地女孩受教育比例低的狀況。

1996年,8歲的韋君玉入讀白雲鄉中心校,和村裡4個小夥伴一起成爲第二屆“武警紅瑤女童班”的學生。“父親說不清讀書有哪些好處,但是他說去了女童班肯定是對將來好的,希望我用功讀書改變命運。現在想起來,當時能有那樣的機會,很幸運。”韋君玉非常感激武警部隊和熱心人士。

2008年,韋君玉順利考上大學,成爲村裡第一名女大學生。她決定報考師範專業,“大瑤山裡還有很多孩子也渴求知識、需要更好的教育。”儘管畢業時考取了教師資格證,韋君玉並不滿足,在南寧邊工作邊利用週末深造,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廣西師範大學學士學位

重返家鄉

“是時候回去實現最初的夢想了。”當韋君玉瞭解到同在大瑤山的金秀瑤族自治縣迫切需要教師人才,她決定重返大山。2013年,韋君玉成爲金秀縣忠良中學語文教師。

離開了大城市,回到了家鄉大瑤山。從金秀縣到忠良鄉,乘車繞了2個多小時的山路。忠良中學許多學生家長常年在外務工,半大的孩子留守在家,平時由老人照看。韋君玉觀察發現:“也許因爲沒什麼機會和外人打交道,孩子們普遍性格內向,缺乏自信。”

教學、家訪、談心,課上嚴要求,課下勤關心……一回生,兩回熟,學生們私下開始管韋君玉叫“君姐”了。

“能當學生學習上的好老師、生活中的大姐姐,是最開心的事。”韋君玉語帶笑意,“我覺得老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更要去點亮他們的希望,營造一個可以讓他們展翅高飛環境。”

與韋君玉同班的同學,大多都讀到高中、中專畢業,很多人同樣走出大山。她們中有的回到鄉衛生院工作,成爲紅瑤第一名女醫生;有的創業致富後,投資修通村裡10公里的公路,讓白雲鄉白難屯結束了不通公路的歷史……現在的白雲鄉中心小學,建起了教學樓。隨着“兩免一補”政策全面實施,當地實現了適齡兒童100%入學

扶志扶

“唧唧復唧唧,木蘭戶織……”在金秀縣桐木中學寬敞明亮的教室裡,韋君玉帶着學生們朗誦《木蘭詩》,琅琅書聲迴盪在大瑤山中。

4年前,韋君玉調到了金秀縣桐木中學。這是一所鄉鎮中學,但教學儀器是按一類學校標準配置,每間教室都配備了電腦。

剛到學校時,她和同事貧困戶學生小韋的家中家訪。老舊的泥房,裡面只有一張牀、一張飯桌和幾張小凳子……眼前所見令韋君玉想起了小時候家裡簡陋的吊腳樓,“得想辦法讓小韋有個舒適的成長環境。”

韋君玉和同事幫助小韋家向相關部門申請易地搬遷。看着他們爲自家的事情奔走,家長韋元羣也生出一股勁頭:“一個女娃都能這樣幫我,爲了自己的小孩,我也要努力。”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自己再打打零工,第二年韋元羣就帶着全家住進了新房。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我覺得當好一名老師,更要培養學生擺脫貧困的志氣和智慧。”韋君玉說。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0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