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上這種孩子,你就別再做“開明”的家長了

女兒楠楠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鄰居李姐把自己關在臥室裡哭了好久。

我們理解她爲孩子嘔心瀝血、卻離目標咫尺天涯的無望,卻不理解她一直奉行的“開明教育”爲啥得到如此結果。

楠楠是以美術特長生身份參加的高考,第一年沒過錄取分數線,又參加了復讀。

兩年的時間裡,爲了支持孩子考入一所好大學夫妻倆砸進去了近30萬,最終楠楠還是勉強進了一所聽都沒聽過的大專院校。

情緒平復後,李姐跟我回憶了一下自己的教育之路,說自己後悔了:

孩子小時候各種逃避學習時,我太順着她了,表面上看起來是“開明”地放手,讓孩子“自由式”發展,最終卻害了她。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孩子玩遊戲、玩玩具時專心致志,學習時卻用各種鬼點子來對付家長,以達到逃避學習的目的。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處理呢?

看看下面兩位家長的不同應對方式,或許能給你一些啓發。

楠楠上小學時,父母爲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規定她寫完作業才能看動畫片或者和小夥伴一起玩。

起初,楠楠在父母的“家規”之下還能堅持。

可沒過多久,她總是出現“不明原因”的肚子痛,只要坐到書桌前就喊痛,父母急匆匆送醫卻沒查出任何異樣。

奇怪的是,如果放學後坐在電視機前面,楠楠就沒任何症狀,於是父母改變策略,回家先看電視後做作業

當孩子看完電視、打開書本,問題又來了:衛生間至少呆15分鐘、削鉛筆5分鐘、找書本子10分鐘······

作業寫一半,她又開始叫喊困了。看她東倒西歪的趴在書桌上,夫妻倆又改變了策略:

讓孩子先學習後看電視,用的還是獎勵機制:作業寫得快就多看一會兒電視,寫得慢就少看一會兒。

效果還真有,楠楠寫作業的速度比以往提高了兩倍不止。可作業的效果麼,只能用“不忍直視”來形容。

爸媽批評她,她就一抹眼淚:“我白天在學校學習一天,晚上還要寫那麼多的作業,你們根本不知道我有多累!”

夫妻倆一看孩子委屈的樣子於心不忍,覺得小學沒必要給孩子太大壓力,還是要順其自然一點,說不定哪一天孩子就開竅了呢?

就這樣,楠楠對學習的態度從“不學”、“少學”到“胡亂學”,用各種方法總能討得不學習的“便宜”。

後果也顯而易見:從小學高年級一直到初中,她的學習成績穩穩佔據倒數前十……

夫妻倆四處奔走讓孩子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可楠楠的學習態度卻沒有任何變化。直到某一天她突然告訴父母:

“我對文化課實在沒興趣,想考美術特長生上大學。”

父母覺得孩子學習文化課沒天分,反正360行行行出狀元,既然孩子這麼有想法,又一次“特別開明”地同意了孩子的要求。

世上哪有捷徑,他們的開明不過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逃避文化課的絕佳契機,學美術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容易,這條通道一樣的艱辛。

一個人碰到無法解決或者不想面對的事情,逃避是第一本能反應,這也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

當孩子覺得學習太難,在自我保護機制下會本能地去逃避,此時父母若不加以引導而是去順從,孩子在逃避中嚐到甜頭後,自然會形成避難就易的習慣——

小時候是逃避學習,長大會畏懼各種挑戰和風險。

相比之下,我的表妹小葉就沒有楠楠“幸運”了,因爲她的小心思每次都能被父母識破和化解。

有一次爲了不去上學,她裝肚子痛,賴在牀上不願去醫院,媽媽就讓她在家睡覺休息。

等父母都去上班了,小葉就抱着零食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就在看得正high之時,媽媽推門而入······

事後媽媽並沒有批評她,等週末帶她去了郊外田野裡看農民種地。

小葉一臉不屑撇着嘴:“你就想說我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會跟他們一樣唄!”

媽媽說:“不,當農民並不丟人,他們都是靠雙手在養活自己,我是想說,讀書不讀書對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如果好好讀書,即使將來當農民,可以靠技術和知識讓自己的收入更高、生活得更好。”

孩子繼續嘴硬:“你和爸爸都是名牌大學畢業,也不過一點工資,數學那麼難,你們現在用得着嗎?學個算術會買菜就可以了。”

媽媽說:“我和爸爸是沒有很多錢,可是我們做的工作能讓自己感到開心和有意義啊,有了知識和基本的財富,才能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買菜用不到數學,可是你學好數學決定你在哪裡買菜啊。”

接下來的幾天裡,父母又帶小葉參觀了自己的工作環境。在這種氛圍中,小葉對學習的態度開始慢慢轉變。

真正的轉變從她覺得文化課“太累”、“沒興趣”,想學鋼琴藝術之路開始。

小葉父母沒有一棒子打死女兒的想法,但要求她在開始之前,先了解一下鋼琴王子朗朗的學琴之路。

朗朗3歲開始學琴,上小學時每天練琴5個小時,後面逐漸增加至8個小時。別的孩子午休、看動漫、打遊戲、出去旅遊的時候,小郎朗一直泡在琴房裡。

父親對他的要求是:你一定得像活不過明天那樣地練琴

看完朗朗的自傳,媽媽告訴小葉:

“想要在藝術之路上有所成就,你的付出並不比學習文化知識少多少,甚至要更多,如果你做好走這條路的準備,我們全力支持。”

孩子確實經過了一番認真思考,最後告訴父母她準備全力以赴學習文化課。“我還是把學琴想得太簡單了”,小葉說,“讀書對我可能纔是更容易的吧。”

令父母慶幸的是,去年參加高考的小葉最終被本地一所211大學錄取,並選到了自己心儀的專業。

我認識很多喜愛音樂的孩子,通常碰到這樣的情形,我都會很誠懇的建議他們,別誤以爲“如果改學音樂,一切都會變得容易”。

事實上,有無數從小接受專業訓練的小音樂家,正在爲申請音樂學校而做最後的準備及衝刺主修音樂這條路,絕不像參加課外社團,或從事義工表演這樣簡單。

孩子不想全力以赴、害怕失敗的心態,可能表現在各個方面。其中最常見、也最容易唬弄父母的,就是以“不合興趣”爲藉口,來逃避進一步的學習及努力。

我們身邊總有這樣的孩子,對文化課充滿了抗拒,所以想借用音體美的特長生通道完成人生的又一次選擇。

因爲,很多孩子在面臨沉重的升學壓力時,心中不自覺地想要逃避,此時最能說服父母認同自己的理由,就是“我對讀書沒有興趣,也沒有天分,但我對音樂(或藝術)有興趣,也似乎有點兒天分”。

而這個時候,有些立場不那麼堅定的爸媽,往往會覺得該尊重孩子的意願及興趣。

殊不知,這樣不明就裡的“開明”,助長了孩子好逸惡勞的逃避心理,併爲不想更進一步努力讀書的孩子,提供了合理的逃避方式(easy way out)。

最近,音體美等科目要加入中考的消息,引起了諸多家長和學生的關注。

對於想逃避文化課的孩子來說,似乎又多了一個不好好學習的理由。

現代父母多能認同,讀書求學問並不一定是孩子成功唯一的途徑,在音樂界藝術界體育界,甚至娛樂界等,都有傑出的人才,並不一定要靠讀書纔能有光明前途。

在多元化的時代,讀書確實不是走向成功唯一的一條路。音樂及美術這些較主觀的領域,雖不比傳統學科以分數定能力,但並不表示音樂及美術就沒有它們審覈的標準。

通往“光明前途”的道路,有哪一條是容易的?

父母必須洞悉孩子這種逃避的心態,理智地爲孩子分析現實,使他們明白並全力以赴面對挑戰,纔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而所謂的“開明教育”,並不是事事順着孩子的意願,而是在孩子重要的選擇上面給予引導,教會孩子怎樣做選擇,併爲自己的選擇負責。

當孩子懂得這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時,才能認真負責地扛起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