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那一串串足跡(決勝2020)

圖爲茶陵縣遠眺。   閆利鵬

第一次進左江村的情景,袁桂雄至今難忘。

左江村,地處株洲市茶陵縣腰潞鎮西北部,深居羣山之中,是湖南省級貧困村。2015年10月,袁桂雄作爲株洲市民政局派出的駐村扶貧幹部,到左江村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長、第一書記

第一次坐車進左江村,袁桂雄一路揪心――彎多且陡,坑窪不平,有的地段甚至無路可行。路一面臨山,高巖懸立難望頂;一面臨谷,拐彎抹角貼崖邊。靠近山谷一側,沒有任何護欄,山路僅一車寬。

進村入戶,瞭解情況,“行路難”也是百姓反映最多的問題。“這路別說做買賣,想出去訪親都不易。”村民感嘆。

解決村路問題,是百姓關切,也是村子發展的當務之急。

袁桂雄帶着工作隊,找到縣公路局,反映村子修路的迫切性,講明修路的想法。縣公路局很支持,派來專家幫着商量方案,擬定預算。考察路況後,專家告訴袁桂雄,修好這條路,起碼兩百萬元。

“爲啥這麼多?”袁桂雄連忙追問。“附近山體,都是花崗岩,想開路擴道,必須炸石。加上正常施工物料、人力等,至少也得這個數。”專家拍拍袁桂雄的肩,“經費不是小數,而且施工難度大,你確定要幹?”袁桂雄沒有猶豫:“必須幹!路好才能發展好,要不我這幫扶工作隊隊長就白當!”

修路的消息很快傳開,牽動了鄉親們的心。路口、田間、村頭、雜貨店,村民們只要一照面,就會議論起來:“聽說袁書記要修路,不知道這事靠譜不?”“要是能修好,那就方便多了,以後多攢錢,咱也買小車。”

百姓們越是熱議,袁桂雄越感壓力。大家都盼着呢,這頭一樁大事要是沒做好,後面的工作還咋開展?這就是“背水一戰”,非幹成不可!

要修路,資金是關鍵,需要幫扶單位的支援。袁桂雄一趟趟往縣裡跑,往市裡跑,一家家聯繫對口幫扶單位。幫扶單位也知道,事關脫貧成效,也都全力支持。可要一下拿出這樣一大筆錢,各家單位的經費也確實捉襟見肘。有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現在省裡、市裡,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有相關的扶持政策和項目資金,你不妨再問問相關的交通部門

咋把這茬忘了!袁桂雄連忙聯繫省裡和市裡的交通部門,找尋資金,尋求資源。還別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奔波,真的爭取到項目資金,加上各幫扶單位的支援,首批修路資金順利到位。

2016年春,伴隨一聲轟隆隆巨響,修路工程啓動了。

袁桂雄每天都很興奮,白天到施工路段看工程進展,晚上和施工技術人員交流施工難點。袁桂雄提出明確要求:寬闊兩車道,路邊有防護,兩側能排水,急彎要取消。簡單來說一句話,要修就修到最好。

可是,要求高,成本也高。很快大家就發現,目前的經費根本不夠用。

先是低估了炸石的費用。原以爲炸石開路,三十萬就能解決,結果開工後發現,很多路段炸石難度極大,成本超出預期。尤其是許多急彎,想要變成緩彎甚至直路,炸石成本更是激增。

再是施工進程放緩。因爲低估了炸石開路的難度,許多節點沒能按期打通,工程進展逐漸滯緩,一環拖一環,經費不足的影響也隨之擴大。

有人建議:“袁書記,現在經費緊張,施工難度又大,要不有的急彎就別改了,或者排水系統緩緩再做?”袁桂雄一聽,堅決反對:“要做就做到最好,決不能做半吊子,留遺憾!”

袁桂雄再一次去尋求幫扶單位的支持,一家家說,一個個講,有時在一家單位一耗就是一上午,只爲再爭取一點資金。幫扶單位知道他一番苦心,也咬緊牙關想辦法,盡力籌措。施工隊也不斷優化設計,力求施工進度和成本控制達到最佳。

那段日子,袁桂雄不是在籌錢的路上,就是在和施工隊商量修路方案,白頭髮多了,人也瘦了一圈。左江村的百姓看在眼裡,心中深感袁書記是個幹事的人。

經過一年的努力,2017年春節,左江村前的這條路順利竣工。伴着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左江村村民們熱切歡呼。車行路上,雨天不陷泥、晴天路不顛,車暢路暢,心情也暢。看到鄉親們那喜悅的表情,袁桂雄內心有說不出的激動。能爲鄉親解決好這件大事,這一年,就沒白乾!

除了修村路,袁桂雄還和工作隊、村兩委一起,帶領村民改造電網,增設路燈,修繕危房,築建新居,打造文化長廊,整潔村容村貌,建起文體廣場……從硬件入手,讓村子煥然一新。“衣亮心也亮,讓大家感到村子外在的新變化,纔有更好的精氣神。”看到左江村村貌鉅變,袁桂雄笑哈哈地說。

致富靠集體,脫貧靠產業。這是袁桂雄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左江村十三個村民小組,一千六百多人,三百八十二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六十一戶。村子勞動力外流嚴重,留守多爲老幼婦女。翻看村賬,集體經濟幾乎爲零。

左江村山地多,耕地少,依靠傳統種植,難有出路,也難成規模。袁桂雄一直琢磨,必須因地制宜,找到適合左江村發展的產業。

茶陵縣傳統產業,是茶陵黃牛養牛雖好,未必適合每家每戶,還是得有其他產業作爲補充。袁桂雄時常一個人在山裡走,望着大山,看着林子,邊走邊想:這片山地,還適合做點啥呢?

轉機出現在2016年的一天。

那天,袁桂雄一大早到縣裡開會,恰聽說縣裡要招商引資,引進優質項目。袁桂雄心裡一動:這是好機會呀,正愁村裡產業弱呢,若是有合適的,正好引進來。袁桂雄留心打聽,突然有三個字傳入他的耳朵――白菊

杭白菊,是菊花茶裡的名貴品種,平肝明目、清熱解毒,原產地在浙江桐鄉市場口碑良好。袁桂雄有喝茶習慣,對“杭白菊”早有耳聞。若是能在左江村發展杭白菊種植,既充分利用左江村山間土地,又能帶動廣大農戶尤其是婦女和老人蔘與,豈不是一舉兩得?

袁桂雄越想越興奮,但轉念又冷靜下來。這杭白菊,適合在左江村種嗎?

與其空想,不如實地考察一番。袁桂雄立刻趕到桐鄉,仔細瞭解當地杭白菊種植、市場等情況,又把專家請來,看看左江村適不適合發展。細緻調研之後,專家給出結論:“左江村可以種,而且是發展高山杭白菊的好地方!”

那一刻,袁桂雄心裡比吃了蜜還甜。

想法雖好,可真幹起來,袁桂雄還是碰了一鼻子灰。

左江村沒有種菊傳統,村民們對杭白菊一不瞭解,二沒經驗,誰敢輕易幹?袁桂雄帶着工作隊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動員,講產業前景,講發展優勢,一說就是大半天。嘴皮說幹,嗓子說啞,碰到的還是不吱聲或搖頭――“袁書記,我們沒種過、沒經驗,不折騰了”“養牛挺好,種菊沒興趣,不想費功夫”……

袁桂雄漸漸明白,要打消村民顧慮,必須在技術和收入上,讓大家吃上定心丸。

袁桂雄先從浙江請來杭白菊種植專家,告訴大家,種植期間,專家手把手教,遇到問題,隨問隨答。又告訴大家,有土地流轉收入,有勞務收入,菊花培育得好,到季採摘後,回收價格高,保證大家不吃虧。這樣一來,村民心裡有了底。一番動員後,村民們決定:聽袁書記的!

村集體先是從各農戶手裡,流轉幾百畝土地種植杭白菊,又引入本省的農業產業公司,成立農業合作社,以“公司+集體+農戶股”的模式,發展杭白菊種植。引進浙江桐鄉的杭白菊品種,買來杭白菊殺菌、烘烤設備,袁桂雄還親自參與設計包裝,聯絡銷售渠道,找幫扶單位,找親朋好友,找縣裡領導,大力推廣左江村杭白菊,當年銷售額就達到一百三十多萬元。

杭白菊產業的局面,算是打開了。

成績固然很好,但袁桂雄也看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農戶種植時偷懶,覺得有土地流轉費等收入就夠了,何必再下力氣保證菊花的品質,大不了這部分錢不掙了。於是敷衍應事,消極看管,導致部分菊花品質低、賣不出,拉高了總體成本。

利潤少了,大家沒積極性了,產業就難以持續。袁桂雄和工作隊商量對策,決定調整報酬分配形式,若不用心種植、悉心看管,影響了菊花的品質和銷量,到手的錢就會相應減少。第二年,方法推廣,果然奏效:用心的農戶,收入更多;一些偷懶、不幹的農戶由於收入變少,也不得不更加上心。杭白菊種植的規模穩定下來,品質也好了許多,成本管控給種植戶帶來了更高的利潤。村民朱三春,一年種了六畝菊花,收入一萬多元。拿到錢時朱三春激動地對袁桂雄說:“袁書記,以後我就這樣幹了,這日子有奔頭!”

除了杭白菊,袁桂雄還帶領村民種黑米、種紅心柚、搞綠色鄉村遊,村民房前屋後栽着柚子樹,結果後還有兩千元收入。黃牛、白菊、黑米、紅心柚、綠色休閒,爲左江村打出了“五彩左江”的招牌,村民致富了,村子大變樣。

2018年8月,茶陵縣脫貧摘帽。此時,袁桂雄在左江村,扶貧已近三年。

結束左江村扶貧後,袁桂雄沒有回城,而是主動請纓,到茶陵縣梘田村,帶領梘田村村民致富奔小康。

梘田村山美林茂,溪河蜿蜒,水系發達,水質良好。一到村裡,袁桂雄便被這裡清亮亮的水吸引,頓時心生在水上做文章的想法。

袁桂雄找到株洲市畜牧水產局,向專家取經:梘田一村好水,適合做點啥?

專家看過資料,立時點撥――稻蝦經濟!

這四個字,讓袁桂雄激動不已。如今龍蝦市場火爆,株洲市市民吃夜宵,小龍蝦是桌上的“常客”。梘田水質好,養蝦錯不了!

專家到村裡調研,出具了研究報告:水土合適,適宜稻蝦經濟發展。袁桂雄又到益陽市南縣,考察當地稻蝦經濟發展模式、經驗優勢,心裡更是有了底:這產業,在梘田,有前景!

回到村子,袁桂雄和幫扶工作隊、村兩委商量思路,決定動員村民,一起幹起來。有過左江村杭白菊的發展經驗,袁桂雄這次動員,可謂駕輕就熟。袁桂雄請來專家駐村,告訴鄉親們,小龍蝦養殖,有專家指導,儘管放心。又告訴鄉親們,稻蝦經濟保水保土,市場前景好,預計收益高,還把專家報告和南縣的資料給大家看。鄉親們早聽聞袁桂雄在左江村的好口碑,對他本就信任,加上這樣細緻的介紹,立時下定決心,紛紛報名參加。有的村民,擔心前景,略顯猶豫,其他村民幫着勸:“看看左江村,就知道袁書記這麼幹,沒問題!”

成立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外購蝦苗,悉心培養……袁桂雄下到水田裡,察看小龍蝦的成長情況,和村民交流養殖心得;在微信朋友圈推廣,找媒體宣傳,講述梘田村小龍蝦的卓越品質。有朋友、同事來看他,袁桂雄親自下廚,烹一道麻辣小龍蝦,秀秀手藝之餘,還連連叮囑:“幫我們多宣傳宣傳!”項目2018年啓動,2019年即見成效,一年下來收入幾十萬元,務工農戶一年可增收幾千元。

龍蝦品質好,市場銷路暢。大家趁熱打鐵,把養殖面積擴至二百二十畝,優化蝦苗種類,提升龍蝦品質。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到這裡買龍蝦、吃龍蝦,梘田村小龍蝦成了當地的招牌。袁桂雄又借勢開展鄉村旅遊,打造生態果園。梘田村的村民,日子越來越紅火,也越來越信任他。

認識袁桂雄久了,會發現他有一個小秘密――在山間行走,總會看到他穿兩隻不同的鞋,一隻寬鬆的拖鞋、一隻合腳的皮鞋。爲啥穿的不一樣?出門急穿錯了?

原來,袁桂雄有嚴重的痛風病。常年駐村,辛勞奔波,休息飲食不規律,稍不注意,就容易犯病,嚴重起來,左腳腫痛難忍,根本無法穿鞋。可他作爲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本就工作繁多,加上村民們信賴他,大事小情總找他。有時痛風發作,卻有工作在身,沒法休養,只能把腫起的腳換上拖鞋,吃幾粒去痛片,撐着去工作。

一隻拖鞋,一隻皮鞋,在左江村、梘田村的山間田野,留下串串一大一小的腳印。這是袁桂雄扶貧之路上,一心爲民、無私奉獻的堅實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