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疇 奮鬥換來好生活

“那片過去是石旮旯地,種上包穀水一衝,土裡什麼都不剩。”站在觀景臺上,手指向漫山遍野的獼猴桃林,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興街三光黨總支書記李有裝說。

綿延萬畝的綠洲,是西疇人開闢幸福生活的見證。西疇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區喀斯特地貌超過七成。“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炸石造地,解決吃飯難題劈山開路,解決出行難題……憑着一股子韌勁,西疇人用行動展現出自強不息不甘落後的志氣

“樹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三光村因此得名。

“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西疇縣拉開了石漠化治理大幕。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炸,一塊田土一塊田土地造,當地用5年時間封山育林2萬畝、荒山造林1800多畝,村民們硬是靠雙手將原來的石旮旯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臺地。“治理過的土地,流轉出去,每畝就能有八九百元收入。”李有裝欣喜不已地說。

田地有了,2016年西疇縣引進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引進獼猴桃優良品種,上馬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改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帶動周邊村寨村民增收。

三光村成了小康村生態村。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變身旅遊勝地。三光村村委會多依坪小組高仕仙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光是農家樂生意,一年就能掙上十幾萬元。

“嘗一嘗吧,這個品種可甜了。”從一開始沒見過獼猴桃到現在對各種品種如數家珍,李有裝和村民們嚐到了甜頭,“我們現在的‘光’,可是臉上有光的‘光’。”

從前想要進出西疇縣西灑鎮巖頭村,必須翻越懸崖峭壁。“村裡的老人20多年沒有出過村。孩子要讀書,還得大人凌晨打着火把,沿着懸崖峭壁,把孩子送下山去。”巖頭村過去窮,一說起來,村民小組組長李華明嘴裡好像還能咂出苦味來。

巖頭村,因地處大山深處的懸崖峭壁得名。“下定決心,要把這最後一公里路修通。”李華明帶着15戶人家,硬是向懸崖峭壁“要”出了一條4米寬的進村路。

這一公里很短,步行經過最多也就十來分鐘;這一公里也很長,是李華明和村民們奮鬥12年的結果。村裡男女老少齊上陣,村民們一起集資,買炸藥、開山鑿石,動工修路

路段情況複雜,大家開山炸石,修路到了一半卻遇到阻礙,“大家都是吊在懸崖上,用錘子鋼釺一錘錘地將石頭敲下來。”那個場景,李華明一輩子也忘不了……

2014年,這一公里終於修通了!2015年初,由縣政府再出資,村民投工投勞,這條耗時12年的水泥路終於澆築完工。

如今,走在這條水泥路上,過去工人一錘一錘鑿出的印跡依然清晰可見。懸崖邊的巨石上,用紅漆寫着兩個大字:“實幹”。

“有付出一定有收穫,肯實幹一定有希望。”李華明口中的收穫很快來到:家家蓋起新房、戶戶用上自來水,500頭豬的養殖場,1.5萬隻烏骨雞養雞場,“真的可以說是好事一件接一件,喜事一樁又一樁。”

像三光村、巖頭村這樣的例子,在西疇比比皆是。興街鎮拉孩村村支書劉丕榮帶領下,從人均0.8畝的耕地發展到現在的1.67畝,建檔立卡貧困戶半數以上人均收入上萬元;蓮花塘鄉香坪山村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成爲網紅打卡地……

2019年4月30日,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並正式宣佈,西疇縣脫貧摘帽。目前全縣62個貧困村出列,9938戶建檔立卡戶37341人全部脫貧退出,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565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342元。“這樣一個資源匱乏、基礎落後的貧困縣,在文山率先實現脫貧摘帽,靠的就是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西疇縣委書記蔣俊這樣解讀脫貧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