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規劃 李克強:部署十三五衝刺「小康社會」

本報訊

距中共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6年的時間節點上,中國政府開始研究「十三五」(2016-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啓動工作。

作爲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該規劃將改革創新置於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中國以深化改革之姿,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衝刺

李克強9月2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相關單位負責人會議。(圖/新華社提供)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日前主持會議部署「十三五」規劃編制時說,要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突出改革創新,着力在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破解深層次矛盾上奮發有爲、取得更大進展,促進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準,實現提質增效升級

分析人士表示,「十三五」規劃的核心和靈魂是改革創新,關鍵和重點是轉型升級和破解深層次矛盾。規劃實施的目標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動經濟社會轉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開啓「發展升級版」和「奇蹟第二季」。

中共十八大設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沒有經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在「十三五」規劃中,發展是第一要務。

值得關注的是,「十二五」規劃(2011至2015年)年均經濟增長率預期目標定爲7%,相較“十一五「預期目標降低了0.5個百分點,這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追求高速增長的中國是一個巨大的轉折。

此間接受採訪的經濟學者普遍認爲,「十三五」規劃中,中共會進一步淡化GDP增速指標,並將與發展品質科技創新密切相關的節能減排目標放在更突出位置。

「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GDP增速保持在6.5%左右就夠了。」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中國經濟發展正進入一個新常態,GDP增長的品質比速度更重要,應該更加註重以解決長遠問題的辦法來應對當前挑戰。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亦預計,「十三五」期間GDP增速預期值將在6%到7%之間,不會高於8%。

中共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頂層設計,對生態文明的強調引人關注。「十二五」規劃中有關生態環境、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的規定尤其嚴格。

專家們對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領域的若干約束性指標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規劃要求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爲「十三五」規劃在資源環境、生態建設方面的力度,只會進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

研究部署「十三五」規劃時,李克強強調「着力用結構性改革破解結構性難題」。他指出,用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和釋放發展潛力,用科技創新、大衆創業增添經濟發展新動能,用提升開放水準拓展發展空間,使經濟更有效率、社會更加公平、發展更可持續。

「這些破解難題的手段,恰恰是改革的手段。每個五年規劃都有一個主題,『十二五』是科學發展,『十三五』的主題則離不開改革創新。」王小廣說。

當前的中國正處在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迭加「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包括利益格局、財稅體制、中央與地方關係等都將暴露出來,如何破解,攸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

專家們期待,「十三五」規劃能夠在這些方面「對症下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水準邁進;加快城鎮化進程同時避免「空城」和「大城市病」;出臺類似「霧霾天數減少」的約束性指標,讓老百姓自己能感受和評估治污成果;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取消或下放更多行政審批事項,加大開放和鼓勵民間資本投資……。

「十三五」規劃的5年正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任務完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改革無法推進,風險就會蔓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建議,規劃要增加衡量改革任務完成狀況的指標,建立起量化體系,從時間、進度、成效上進行評價。

「『十三五』規劃要求之高、任務之重、風險之大,是之前編制規劃時沒有碰見過的。」丁元竹說,越是在這樣的時期,越需要堅定的改革信念,需要羣策羣力科學論證,最終才能落到實處。

據悉,對於「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國家發改委已經進行了前期調研,並公佈了25個前期研究的重大課題,涵蓋宏觀經濟、教育、農業、房地產、國企改革、環境治理、金融、財政等,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組織社會力量開展研究。(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