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在用車排放需加強閉環管理

爲防治在用車排放污染,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發佈了《關於建立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吹響了尾氣排放超標車輛治理的衝鋒號。這既是對汽車檢測、維修行業的一次能力大檢驗,又是推進依法行政、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的重要途徑。

加強在用車尾氣排放治理勢在必行

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數據,截至2020年6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6億輛,其中汽車2.7億輛;載貨汽車保有量達2944萬輛,2020年上半年新註冊登記量創歷史新高;69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北京、成都等12個城市超過300萬輛。

隨着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部分城市空氣開始呈現出煤煙和機動車尾氣複合污染的特點,直接影響羣衆健康。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0)》顯示,機動車等移動源污染已成爲我國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細顆粒物、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2019年,全國機動車四項污染物排放總量初步覈算爲1603.8萬噸。汽車是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主要“貢獻者”,其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等4項主要污染物均超過90%。按車型分類,貨車排放的NOx和PM明顯高於客車,尤其是重型貨車;而客車的CO和HC排放量明顯高於貨車。按燃料分類,柴油車NOx排放量超過汽車排放總量的80%,PM排放量超過90%;汽油車CO排放量超過汽車排放總量的80%,HC排放量超過70%。佔汽車保有量不足8%的柴油貨車,排放了78.0%的NOx和89.9%的PM。另外,非道路移動源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近幾年來,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總體改善,但二氧化氮(NO2)平均濃度下降幅度遠低於其他污染物。北京、天津、上海等15個城市大氣PM2.5源解析工作結果顯示,本地排放源中移動源對PM2.5濃度的貢獻範圍爲13.5%~52.1%。全面統籌油、路、車,建立嚴格的機動車“全防全控”環境監管制度,實施清潔柴油車、清潔柴油機、清潔運輸和清潔油品四大行動,促進城市和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勢在必行。對尾氣排放超標車輛進行維修治理直接關係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和公衆生活質量,也關係到汽車後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閉環管理是I/M制度的基礎

所謂I/M制度就是汽車排放檢驗與強制維修制度,其核心是通過對在用車排放性能進行定期檢驗及抽檢,並強制對超標排放汽車進行維修治理,使其排放性能恢復並符合排放標準要求。《通知》明確落實汽車排放檢驗和排放性能維護修理的主體責任,實施汽車排放檢驗、維護和違法處罰聯動管理,強化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的監督管理及工作要求,這一制度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I/M制度。

部分地區此前曾試點I/M制度,但有的地方由於管理不到位,實施效果並不理想。比如,長春市曾在2014年6月3日頒佈《關於實施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與維護制度的通知》,但文件實施近兩年,全市因檢驗檢測不合格實施維修治理的車輛總量僅爲兩位數,最後無疾而終。實踐證明,I/M制度的核心就是閉環管理,其關鍵在於能否形成機動車尾氣排放檢驗與維修治理的聯管聯控,建立起“檢驗檢測-維修治理-執法督察”運行機制,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讓超標排放的違法行爲得到及時有效管制和處罰,實現管控機制上的共建、共創和共享,真正做到“關住門、把好關”,杜絕檢驗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和假治理、真糊弄的政府行爲。

受利益驅動,當前汽車排放檢驗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嚴重,常見作弊方法竟達10餘種。如果檢測端的“放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排放超標車輛治理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實效。因此,各職能部門在各個關鍵環節上,必須相互支持與配合。各地政府的信息監控網絡系統,是實現4個管理部門涉及機動車相關信息互聯互通的基礎和制度運行的有效支撐,可對不合格車輛實施信息鎖定和全程跟蹤。在檢驗檢測機構上傳檢驗結果後,不合格信息即被鎖定,並上傳至公共信息網站,車輛所有人、公安車輛管理機關、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市場監督部門和具備合法資質的機動車維修企業均可獲得相關信息;當車輛在維修企業修理時,信息平臺就與交通運輸部已搭建的“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平臺對接,相關信息被車輛所有人和相關部門同時獲得,實現陽光下維修,既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又讓監管部門全程控制檢驗到治理的全過程

三措並舉建立閉環管理機制

首先是管住源頭。汽車排放檢驗機構應嚴格按照《檢驗檢測機構管理辦法》和行業相關技術標準要求,遵循規定的測量方法和限值實施檢測。市場監督部門應嚴格查處檢驗檢測過程中的弄虛作假行爲,遏制虛假檢測。生態環境部門應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懲治汽車排放檢驗活動中的違法行爲。同時應增加投入,建立遙感測試中重型柴油車OBD在線監測和汽車排放檢驗監管相結合的監控網絡,並利用測試和監測對排放檢驗機構的檢驗結果做認證性比對,強化監管措施和手段,倒逼檢驗機構不敢也不能弄虛作假。

其次是保證維修治理能力。維修企業應遵循《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利用《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對維修記錄進行信息化管理和數據公開,爲車主提供便捷的維修服務。對超標排放車輛的維修治理,由取得工商營業執照、並在交通運輸部門備案的一、二類汽車維修企業和從事發動機維修的三類汽車維修企業實施,並如實記錄相關信息,出具《機動車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與機動車環保檢測平臺實現數據交互,作爲上線複檢的依據,在制度和機制上杜絕虛假維修治理。交通運輸部門依據《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和運政信息系統強化監管,嚴厲處罰違規行爲。

對於不具備維護修理能力、用強制或虛假信息誘導欺騙的方式向託修方違規搭售排放維護修理項目或配件裝置、有意誇大配件裝置性能或維修效果、羣衆舉報投訴多的汽車排放性能維護(維修)站,要加強監管和處罰,規範市場秩序。對使用假冒僞劣配件維護修理、破壞車載排放診斷系統、採用臨時更換汽車污染控制裝置等方式通過排放檢驗的行爲,應依據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再則是堵住超標車輛逃遁之路。一是要通過政府管控信息系統,將車輛檢驗不合格結果上傳至公安車輛管理機關,按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理。二是通過管控信息系統的“維修治理鎖”,車輛檢驗不合格即自行鎖死,確保檢驗檢測機構無法承擔未經維修治理車輛的複檢;完成維修後,由維修企業上傳相關信息資料(包括視頻、圖片和與維修治理相關的參數,以實現消耗材料的追溯和責任倒查),開具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車輛後再解鎖。已維修車輛須返回首次承檢的排放檢驗機構進行復檢。如果複檢不合格,則由原維修企業免費重新維修;連續兩次不合格的,可選擇其他維修企業,費用由未能完成維修工作的企業承擔,確保維修企業不敢造假,從而建立起有效的閉環監管機制。超標排放汽車經診斷後確實無法修復,或維護修理後仍然無法達到排放標準的,應如實告知託修方。

需和諧穩定推進I/M制度

《通知》屬於行政規範性文件,對推進機動車尾氣排放超標治理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好事務必辦好才行,得講究方式方法。

1.培養消費者良好的車輛使用、維護與修理意識

I/M制度體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且與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各個關鍵性環節的處置是否妥當、是否符合事物運行的自身規律,各類矛盾的處理協調是制度成敗所在。實施I/M制度,最重要的是培養消費者良好的車輛使用、維護與修理習慣,而不是等車輛出現排放超標問題後再去硬性治理。日常維護及維護作業質量是保障車輛技術狀況的關鍵,是保障車輛尾氣排放合格的前提和基礎。排放超標的實質是發動機或發動機輔助系統(包括尾氣排放後處理裝置)出現了故障,如何精準診斷和正確排除故障是治理工作的核心。因此,應在汽車維修業培育“以養代修”的理念,規範推行“檢測—診斷—維護—修理”工藝流程,積極推進並普及車輛維修的“三檢制度”(即進廠檢驗、維修過程檢驗和維修竣工出廠檢驗制度),使車輛擁有良好技術狀況成爲常態。

2.推進I/M制度落地的四項原則

筆者認爲,推進《通知》的落地工作應遵循以下四項基本原則:一是統籌兼顧,穩步實施。結合各地實際,引導具備維修治理能力的企業積極投入,穩步推進I/M制度;二是堅持標本兼治,閉環管理。要強化源頭管控,建立機動車排放檢驗和維修治理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機制,實現車輛運行、檢驗檢測和維修治理閉環管理;三是規範經營,行業自律。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依法經營、誠實信用、公平競爭、優質服務;加強行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橋樑紐帶作用,提升服務水平;四是強化監管,服務社會。建立依法行政、各司其職、監管到位、保障有力的綜合執法模式,加強部門之間橫向協作,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維護排放檢驗檢測機構、維修企業和車輛所有人的合法權益。

3.要重視維修人員素質和設備質量

在機動車尾氣排放超標維修治理方面,診斷技術和維修技工(包括工程技術人員)的素質尤爲重要。此外,維修治理的儀器設備、治理產品、治理技術也需過硬。政府應進一步規範在用車節能減排產品和技術的認證、推廣,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積極尋求遠程在線輔助診斷、維修技術,重視產學研結合和校企合作,尋求人才培養和技術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儀器設備的選擇,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由維修企業自主決定,引導企業選擇技術成熟、質量可靠、性價比合理的產品,不得強制干預企業選擇儀器設備,更不能指定廠牌型號搞變相的強買強賣。據筆者所知,虛高的治理用儀器設備價格、誇大的產品治理效果、魚目混珠的所謂“技術”已經出現,對此必須進行有效監管。尤其目前基層正處於體制改革過程中,部分設備生產廠商已經在設計和尋求利益傳輸鏈條,必須防患於未然。此外,維修治理網點的設立應通過信息引導實現統籌兼顧,避免一哄而上。

落實I/M制度將促進維修業轉型升級

機動車維修業是重要的民生服務業,落實I/M制度對這一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鼓勵維修企業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引導車輛所有人選擇具有合法資質的企業進行維修,避免強制指定地點維修消費,應該讓治理效果和消費性價比主導市場話語權。

在過去很長時期內,在用車尾氣排放沒有得到汽車維修業的重視,維修治理經驗相對不足,中高端汽車故障診斷技術人員較爲短缺。通過機動車排放超標治理工作,將推動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把重點放在培養具備檢驗、診斷能力的技術實用型人才上,培育更科學的車輛維修理念和工藝流程,促進汽車後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

如前所述,實施I/M制度需全社會養成良好的車輛使用、維護與修理習慣,在“以養代修”的理念支撐下,未來後市場的業態將由“以修爲主”的大型、綜合型汽車維修企業,轉向“以養爲主”的專項汽車服務企業,並朝品牌化、連鎖化方向轉型升級。這將導致後市場的崗位設置、工作內容、作業深度、作業方式、服務類型、服務理念等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對從業人員的核心技能要求也將從單純的技術型人才向服務型人才轉變。

(作者單位: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吳東風 《 中國汽車報 》(2020-11-09  0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