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門教育:讓技術在實際教育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

(原標題:掌門教育:讓技術實際教育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

12月6日,以“創新與變革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爲主題的“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隆重舉行。本屆論壇邀請了來自學界、政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共同參與,從科技賦能與教育創新、人才需求轉變與教育變革、教育新業態模式、未來教育、智慧教育等維度,深入探討智能時代下的教育創新與變革。

掌門教育作爲產業界代表受邀參加論壇,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國家教育研究中心中央電教館、教育部國家信息中心、北師大等多位權威專家圍繞科技賦能與教育新業態新模式展開深入探討交流。同時,掌門教育作爲優秀案例入選由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合發佈的“中國未來教育研究書系1《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以“科技+教育”前沿成果引領行業

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區塊鏈、5G等爲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加快邁向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

百年之大變局:學界專家探析教育未來趨勢

智能時代,前沿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僅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管理模式等產生革命性影響,也爲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帶來了巨大機遇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馬陸亭)

對此,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馬陸亭,從國家育人模式轉型以及歷史發展趨勢進行預判,指出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具體實踐、疫情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應對逆全球化思潮以及辦學和育人是四大已顯現的催發教育模式變革的因素。在他看來“時代會賦予‘主題’新的特徵,科技革命會給我們帶來變革性影響。”這種影響直接催生了教育模式的變化。過去的學校“千校一面”,是因爲教學模式受辦學模式、治理模式的影響,是一種“單箭頭”形態,疫情發生後,教育的模式逐漸變爲“雙箭頭”形態,治理模式的變化倒逼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

與此同時,他提出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辦學模式將迎來一系列挑戰,未來的教育需要注重兩點,一是面向國內,紮根中國大地;二是要擴大開放,加強交流。也因此,治理模式更需要早日籌謀應對,比如網絡化的公開、公平、效率訴求,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及教育業態,購買服務的多重變化,大數據管理,區塊鏈技術推動教育評價等等。他表示,“要加強學科和產業之間的融合,在融合中推動創新。”

“科技發展將遠超人類當前的認知。就像水和電一樣,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社會發揮基礎性、環境性作用。”隨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教育手段從傳統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是無法迴避的現實。技術催生新業態,改變舊業態,教育總體轉向智能化的潮流已經不可阻擋,企業、學校、政府都要進行應急行動。

後疫情時期,在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引領下,我們迫切需要反思傳統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總結大規模在線教育的有益經驗,進一步發揮智能時代的前沿技術優勢,加快探索構建面向未來的教育新生態

(中央電化教育館原館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資源中心原主任王珠珠

中央電化教育館原館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資源中心原主任王珠珠,從實踐結合的角度分享了她對於疫情教學的思考。“我國的教育信息化超預期地完成了建設任務,進入了以融合創新爲主要特徵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她指出這一階段的四大特徵:第一,引領性技術發生了變化,以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爲核心。第二,工作的着力點從試點、局部到整體發展。第三,關注基礎設施轉向關注“人”。第四,信息技術從教育的外生向內生髮展。

“對於未來趨勢,首先要關注教育的趨勢,在未來面向“十四五”和2035的時候,教育首先是要面對中國發展、中國現代化和在世界發展中培養創新人才的時代要求。”她提出未來教育的四個趨勢變化:一,學習時長的變化。非正式學習將會是人一生中用時最長的學習方式,而且資源和渠道會發生巨大變化;二,師生關係和教育資源發生變化。老師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人工智能進入教育過程;三,教學評價和教學分析的變化。從以邏輯分析、經驗分析爲主,轉向數據分析和邏輯分析相結合,甚至某些方面數據分析會作爲先導的變化,形成交互、協同、泛載性以及持續性的特點;四,信息技術將成爲教育教學中改變教育模式的新動力。新動力催生教育新形態,教育部門、學校、師生和社會的相關產業將結合形成新生態。

技術謀變之機遇:產業界落地智能時代教育創新應用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海濤重點對我國校外教育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在他看來,今年教育行業艱難前行,誕生於此的新業態、新模式也出現了明顯的特徵。第一個特徵就是新業態的規模在井噴;第二個特徵是課程方式方法的創新探索,顯現多點開花的局面;第三個特徵是培訓國際化重新啓動;第四個是培訓行業的品牌建設已見成效。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海濤)

他表示“疫情給我們帶來大考,科技給我們帶來了選擇。”這是教育趨勢使然,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多年來,教育和科技一直是亦步亦趨,相互支撐,互爲推力,科技的新能量推動教育前行。未來的教育發展,也需要各方的發力,政府引導、教師參與、學生期盼、企業助力,這樣才能催生新業態和新方式的快速發展。

作爲產業界代表,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從企業實踐角度出發,分享了掌門教育將技術深度融合教育的創新應用。吳佳峻在論壇上指出,“我們對待新技術的態度,一直是希望可以從實際出發,讓技術在實際教育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

(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

在線教育面臨的最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吳佳峻認爲還是在教學效果上。他以掌門教育爲例,提出“讓在線教育能夠輸出更加優質的教育產品與服務,這是一切技術努力的方向。”在掌門教育衆多技術實踐中,最主要的還是在兩個場景中的應用——教學應用場景與管理應用場景。

在教學應用場景上,掌門將智能技術覆蓋到課前、課中到課後的所有環節,打造出一個能夠規模化、精細化,並長期穩定輸出優質在線教學服務的人機智慧課堂。技術的進步解決了傳統教研的“時空成本問題”,並且提升了教研的規模、深度及密度。以五大教研院爲核心,掌門已形成了2500萬+掌芯智能課件,2000萬+智能題庫資源,覆蓋全國31個省、600多個城市的相關教學資源庫。“這些技術應用有兩大明顯的效用,一個是提效,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的雙重提升,另一個是內容優化升級,生動、形象的教學知識激發孩子的學習內生動力。”吳佳峻進一步闡釋到。

而在管理應用場景上,掌門藉助前沿技術,打造一個智能化、精細化的教師管理與培養體系,通過對教師的自我賦能,實現老師的多維度提升。掌門的技術系統可以賦能在教師管理上,依靠平臺超算大腦預測管理需求、異常指標、溝通優先級,協助人事、教學、戰略等部門處理信息,使整個教學質量達到標準化水平。

對於技術賦能教育的未來發展,吳佳峻表示樂觀,“未來,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可能還會有更多好的方向,需要整個教育行業去繼續探索,在我看來,這條路是充滿光明的。”

發展中的風險研判:專家提出前瞻性建議

技術爲教育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變革,在技術賦能下,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軟肋”。國家信息中心信產部分享經濟處處長於鳳霞,就從當前技術與教育融合中的信息安全、倫理隱私、知識產權等教育發展中的問題提出前瞻性建議。

(國家信息中心信產部分享經濟處處長於鳳霞)

“從數據安全、信息安全的角度上來說,技術的應用一定是雙刃劍。”她在論壇中強調,“我們的學校教育系統裡匯聚大量的數據,一類是靜態的數據,一類是時時刻刻變化的動態數據,還有教育國際化交流過程中涉及到數據的跨境流動,大量優質資源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領域的數據安全、信息安全尤其重要。”

對於教學過程中的信息數據安全問題,她提出多元協同機制,鼓勵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共同推進數據安全落地,爲用戶撐起數據安全“防護傘”,促進教育行業健康發展。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馬陸亭在論壇最後的總結髮言中表示,技術很重要,這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手段;指導思想也很重要,這是指引未來的方向。具體到實踐,向內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向外要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向前,以人工智能引領科技產業革命,向後,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的滋養。

本次論壇匯聚了理論界和實踐界的共同智慧,對於教育行業研判未來趨勢,制定相關政策具有重要意義。在“雙循環”的大格局下,前沿技術的加持,必將成爲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縱深發展的基礎性支撐。未來,隨着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力量的協同發力,我國教育的高質量、規範性發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