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文化受追捧的背後
“該教孩子說方言嗎”“宿舍裡最難懂的方言”“四川方言到底有多萌”“一個字代表你的家鄉方言”……在微博話題榜上,這些與方言有關的熱搜閱讀量全部過億。與此同時,以方言創作並傳播的文學、歌曲、影視、綜藝等作品也深受大衆尤其是年輕人喜愛。比如,熱播劇《山海情》中的方言和劇情更加貼合,閩南語歌曲《大田後生仔》在短視頻平臺的播放量超20億次。
上述這些用方言表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統稱方言文化,其內涵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具有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方言現象,主要指用方言稱說的地方名物,如房屋建築、日常用具、服飾、飲食等現象;二是具有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方言民俗或藝術,包括口彩禁忌、稱謂地名、娛樂遊戲、婚育喪葬、祭祀信奉等方言民俗活動,以及歌謠、曲藝、戲劇、吟誦、故事傳說等方言文藝活動。
當然,方言並非單純只指漢語方言,每種語言包括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內部都可劃分爲不同的方言;方言文化,也不限於某些特定的語言方言之內,而是根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華優秀語言文化。近年來,隨着語言資源觀的興起,方言文化的內涵也有所拓展,廣義上還包括具有特殊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方言,其中最爲典型的是瀕危方言,有特殊文字或書寫傳統、有豐富文學藝術傳統的方言,與國家穩定和安全相關的關鍵方言,以及在城鎮化背景下變化發展劇烈的大城市方言等。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每一種語言都蘊藏着獨特的文化智慧,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保護傳承文化多樣性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護傳承方言文化,最適宜的辦法是開發應用,通過研發多類型的方言文化產品,提供多種類、多方位的語言服務,滿足人民羣衆語言生活和文化享受的需求,最終實現以應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護、以保護促傳承。當前,匯聚了總物理容量達100TB的“中國語言資源採錄展示平臺”已上線並向社會各界開放使用,可從國家層面規劃包括方言文化在內的各類語言資源的開發應用。具體途徑有:
一是轉寫標註海量音視頻語料。國家語言資源庫擁有第一手語言資源音視頻數據1000多萬條,需研製轉寫標註的國家規範標準,指導轉寫語料的方言直譯或民族語言直譯(含語素分析)、普通話意譯和國際音標,以及開展語料庫屬性標註,如添加字音中古音和現代語音學信息,詞彙的義類、義素、詞類、構詞法以及句子的句型、句式和語法範疇等信息,唯有如此,才能攻克我國語言因內部差異巨大而造成的識別障礙,讓這批珍貴的語料成爲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信息處理、人工智能、文化產業等領域的基礎資源。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音視頻語料轉寫專業性強且需耗費大量人力的現實需求,應鼓勵語言學家與語音智能技術專家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對語音識別技術基礎較好的大方言(如粵語、西南官話等)開展自動轉寫技術聯合攻關研發,以機助方式完成長篇語料自動斷句、部分語料屬性的自動標註,初步實現語料直譯、意譯、國際音標的自動轉寫。
二是提升國家語言資源庫的安全性和共享度。隨着語料開放範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用戶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也隨之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應增強資源庫安全等級建設水平,加快數據信息加密技術的研究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研製,優化平臺管理模式,及時跟進國內外語情與輿情監測;另一方面,鑑於語料的“開放共享”和“無限增長”是國家庫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重要體現,因此,要加強在線數據更新迭代、勘誤審覈和分析研討等功能的研究,以提升核心數據的權威性、準確性、有效性,也要通過“衆包”技術增加數據採集點和條目採集量,爲仍處於持續瀕危狀態的方言文化尋找科學保護的新路徑。
三是建設網絡版中國方言文化博物館。博物館是保存、保護、展示、共享方言文化的最佳載體之一。近年來,各級人大和政協的代表委員多次提出與語言博物館建設相關的提案議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已搭建好語言資源大數據“國家庫—地方庫”的分層架構體系,各地可通過該技術框架構建本地方言文化庫,將數據採錄展示系統下鑽到縣級單位,形成“毛細血管”式的平臺多級體系。在此基礎上,探索利用融媒體平臺技術建設網絡版中國方言文化博物館,實現國家館與地方館技術互通、資源兼容、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