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史上的今天:任天堂益智先驅《馬里奧醫生》
以動作遊戲聞名的任天堂其實很早就開始涉足休閒益智類遊戲領域,這款發售於1990年7月27日的《馬里奧醫生》(同時登陸FC和GB平臺)就是明證,在借鑑俄羅斯方塊大致玩法的基礎上,借用“馬里奧”品牌打造出一款極具娛樂性的休閒佳作。
從歷史沿革來看,本作算是任天堂第二次涉足比較典型的解謎遊戲,上一次發佈的類似作品名叫《BOMB SWEEPER(掃雷者)》,僅在海外地區登陸Game & Watch平臺,相信在玩家羣體中知者甚少。但隨着1980年代末《俄羅斯方塊》這款怪物級作品的出現,整個遊戲圈都掀起一股模仿熱潮,大家紛紛拿出類似創意的作品投向市場。除了“馬里奧”的形象夠堅挺以外,任天堂也發揮了自己的渠道優勢在各種雜誌、電視臺大量投放關於本作的廣告,使《馬里奧醫生》還未上市便先聲奪人,爲良好的市場表現打下基礎。
後期關卡還是十分複雜的
這款遊戲可以看做是“俄羅斯方塊”的變種,關卡外形被做成玻璃瓶的樣子,每一關開始時裡面會分佈着紅、黃、藍(GB版改爲黑、白、灰)三種顏色的病菌,而相當於“方塊”的道具則是一顆顆同樣由紅、黃、藍三種顏色組合而成的膠囊,包含病菌本體在內橫向或豎向達成4格同一顏色,該病菌就會被消除。通關條件自然是消滅關卡中的所有病菌,而膠囊堆到地圖頂端遊戲就會結束。
同期發售的GB版
規則清晰、操作簡單是《俄羅斯方塊》得以成功的法寶,《馬里奧醫生》對這一點掌握得十分到位,而且在遊戲難度上也給了玩家十分自由的調整空間,不僅膠囊下落速度有低、中、高三擋可選,在玩到20關以後細菌數量也不會再繼續增加,配合俏皮的配樂以及走可愛路線的畫面,給人感覺十分親民,符合遊戲休閒娛樂的定位。
畫面大幅增強的N64版
不過這樣設計關卡有一大弊病便是重複度太高,畢竟當時的家用機還鮮有隨機關卡的概念,20關之後就只能靠調節下落速度來增加遊戲樂趣,與《俄羅斯方塊》的無盡變化相比確實有較大的劣勢。另外關於本作抄襲的指責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畢竟在形式上多多少少跟《俄羅斯方塊》沾了點邊。
3DS版《馬里奧醫生 細菌撲滅》宣傳圖
也許是因爲FC+GB版合計約350萬份的銷量讓任天堂不太滿意,遊戲知名度雖高,但此後從未出品過以數字方式命名的正統續作,林林總總的移植版、重製版、加強版倒是出了一大堆,包括街機平臺、SFC、N64等等,最近幾年出品的“細菌撲滅”系列除了畫面變得更加精緻、多了幾個可選模式以外在內容上並沒有太大變化。客觀地講這種遊戲形式其實非常適合用來製作手遊,不知道已經開始向該領域進軍的任天堂有沒有請這位老將出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