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翻車? Model 3改款“上新”被指厚此薄彼

接連降價、突然下線信心保障計劃”引發的輿論風波還在發酵中,特斯拉又因在推改款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時疑似“厚此薄彼”被衝上熱搜。

10月19日,特斯拉宣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特斯拉Model 3,將於下週二啓運至包括德國、法國等十餘個歐洲國家,出口車輛爲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

儘管官方最新口徑是宣稱出口車輛與供應中國市場車型保持一致,但有意思的是,無論是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還是官方新聞稿,在發佈此則消息時,對於到底配置一致與否的表述幾經修改,最終選擇刪除“配置”字眼

新款Model 3圖片來源:特斯拉官網

與此同時,不少網友發現,在陶琳轉發的出口車輛新聞視頻中,出口車型的大燈眼角的近光燈已改成透鏡門把手疑似已“黑化”,儼然爲改款後的Model 3模樣,質疑特斯拉上海工廠已具備生產新款車的能力,但存在選擇將新款出口,而讓中國消費者消化舊款庫存”的嫌疑。

10月20日,時代財經就出口車型是否爲改款Model 3採訪特斯拉官方,但截至發稿前暫未取得迴應。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特斯拉與中國消費者的矛盾頻頻。在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看來,主要有多個原因造成。“一是特斯拉目前仍處於成長期,還不是一家成熟的公司,創始人烙印太明顯;二是特斯拉對中國市場研究不夠透徹,引起一些爭議;三是特斯拉的成本下降速度很快;四是國內消費者理念與特斯拉特立獨行風格的衝突。”他對時代財經說道。

改款車型“上新”區別對待

事實上,關於此次改款Model 3的質疑由來已久。此前,在中國官網無絲毫動靜下,特斯拉已悄然更新了北美官網的車輛消息,傳聞已久的更新版Model 3在國外多地迎來上新。

據悉,在車身形態上,新款Model 3基本上沿用了現款車型的造型設計細節上,新款Model 3將窗線車門把手等外觀部分的亮銀色鍍鉻飾條,改爲了啞光黑色飾條,提升了細節上的視覺高級感。在功能性方面,新款Model 3升級了前大燈組,同時增加了電動尾門

而截至10月20日,特斯拉中國官網的Model 3仍爲現款車型。

現款Model 3圖片來源:特斯拉中國官網

對於國內市場的Model 3更新和北美市場不同步問題,陶琳10月18日在社交平臺上稱,國內和國外不同步,在汽車生產行業是常態,特別是新工廠和新產品,傳統車廠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實現同步生產。

“上海工廠體量越來越大,同時要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最具性價比的產品,不可能照搬美國供應鏈,而本地新供應鏈需要更多時間來進行工程驗證和相應爬坡工作。”其稱。

不足一日,陶琳這一言論隨即疑似被“打臉”。據陶琳19日轉發的出口車輛新聞視頻顯示,這批經上海超級工廠生產,並即將發往海外的Model 3車型,從細節上看,其大燈燈組出現了與國內現款車型不同的類透鏡設計。

出口版Model3圖片來源:出口車輛新聞視頻截圖

而據外媒報道,大燈燈組中加入形似透鏡的一個新組件,是新款特斯拉Model 3改款的一個典型變化。

此舉隨即引發網絡熱議,不少意見質疑,既然特斯拉上海工廠已具備生產新款車的能力,爲何卻選擇將新款出口,而讓中國消費者“消化舊款庫存”。

此外,在前幾日特斯拉宣佈取消7天無理由退車政策時,有意見質疑“爲何保障計劃中國市場首個取消,但車型新款上新時,卻漏了中國市場”時,陶琳僅迴應“信心保障計劃”爲全球同步取消,但對於其中的疑是“差別對待”行爲並未置評。

特斯拉營銷屢翻車

事實上,這並非陶琳首次出現“言論”被打臉的情況。

據悉,在中國市場,特斯拉的一些官方迴應,主要通過認證爲“特斯拉(中國)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的官方微博發出。但在不少中國消費者眼中,“不能把陶琳的話當真”似乎已成爲“金科玉律”。

今年5月1日,據媒體報道稱,陶琳在受訪時迴應“國產化率上去後,Model 3的價格是否還會下探”的問題時稱,國產化率的提升不代表降價,代表的是工廠效率的提升。

話音未落,特斯拉則宣佈,將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價格由30.355萬元下調至27.155萬元。事實上,僅10月,特斯拉就已進行了兩次調價,其中就包括引發輿論熱議的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和後驅長續航版,售價分別下探至24.99萬元起和30.99萬元起一事。

其次,在國慶降價期間被陶琳用於安撫消費者的“福利”——“七天信心保障計劃”,在10月16日宣告終止執行並下線。而此前,陶琳在評價這項計劃時稱,“在汽車行業,實行7天信心保障計劃,其實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背後需要廠家付出巨大的成本。”其並稱,規則一旦設立了,就需要全體遵守,最終受益的還是全體消費者。

對於特斯拉近段時間引發的輿論風波,有新造車企相關負責人對時代財經分析道,無論是降價,還是取消信心保障計劃,特斯拉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透過價格槓桿來實現訂單、銷量增長,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市場份額,同時有希望減少一些非必要的服務成本。

而在他看來,儘管特斯拉每逢大動作必引輿論譁然,但這反而是特斯拉擅於營銷的結果,變相通過炒話題增加討論度。而特斯拉式的營銷“打臉”,或可歸因於社交媒體的兩面性,一方面社交媒體式營銷有其快速靈活的一面,亦有其不夠嚴謹的地方。

但業內人士看來,這種營銷方式是把雙刃劍,品牌屢被“翻車式”營銷消費,一旦透支過度,要重新樹立正面形象需要付出的成本或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