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紫禁城”申遺列出時間表

作者 李貴剛 李超慶

60餘年前,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揭開了古老夏都”神秘面紗

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第一龍”的綠松石龍形器、世界上最大單體夯土建築……60餘年來,二里頭遺址的“中國之最”不斷被刷新。

60餘年後的2021年,恰逢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這座學界公認的“夏都”正在忙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其實,早在2019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之初,二里頭遺址申遺前期工作便已啓動

二里頭遺址發現於1959年,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被稱爲“華夏第一王都”,距今3800年—3500年。

“二里頭遺址申遺一直是我們一項重點工作。”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二里頭遺址申遺是一項系統性工作,目前初步分爲三個階段,有時間表進程表。

“申遺文本初步編制工作完成,還要經過一系列的論證和修改。”田凱表示,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爭取今年將申遺文本做好。

在田凱看來,除申遺文本外,圍繞二里頭遺址申遺的許多基礎性系列工作也相當重要,其中,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保護是重中之重。

目前,二里頭遺址勘測面積約有300萬平方米,60多年來僅僅只發掘了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二里頭遺址計劃發掘面積爲3000餘平方米。主要通過考古發掘,進一步釐清二里頭都邑的邊界和多網格狀式佈局的更多詳情,深化對二里頭都邑的整體佈局、規劃思想及其反映的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的認識。

“它牽扯到對夏文化認識的問題。”田凱認爲,二里頭遺址申遺還應包含與之有關的夏文化。

田凱透露,今後,還將對二里頭遺址周邊及瓦店遺址、王城崗遺址和新寨遺址等進行系統發掘和研究,同時《二里頭(2010—2018)》考古報告編寫近期將完成正式印發,均爲申遺奠定學術基礎。

2020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新潮在二里頭遺址調研時也曾提出做好二里頭遺址申遺研究工作,對夏文化進行系統、持續全面研究,推出更多更有價值研究成果

在保護利用方面,田凱介紹,一是啓動立法工作,即修訂《二里頭遺址保護條例》;二是做好遺址有關村莊的搬遷工作;三是對遺址本體的保護和展示要採取“數字化”等多種方式

田凱表示,等到第一階段基礎性系列工作完成後,即可爭取在今年或2022年將二里頭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按照慣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是申遺的關鍵一步,但並不是最後一步。

田凱表示,第三階段工作便是爭取在2023或者2024年,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專家來二里頭遺址進行申遺項目考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