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趕大集、尋年味、解鄉愁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春節臨近,家家戶戶置辦年貨忙。1月24日晚,由文化旅遊指導中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京啓動“非遺牛年大集”,一大批非遺老字號傳統年味“觸網”,讓消費者在線下單就能買到各地“文化味”年貨。

“春節是民俗活動和非遺實踐最集中的時期,讓年味更濃,讓生活更美,讓鄉愁得到慰藉。”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在啓動儀式上說,“非遺牛年大集”請大家到“雲”上趕集,爲不能回鄉的人搭建一座情歸鄉里的“雲橋”,用非遺解鄉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離不開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受邀助力此次非遺大集的全國青聯委員電商主播薇婭介紹,“非遺牛年大集”是國內首個數字化的“非遺年貨節”,將爲各地非遺傳承人搭建走進千家萬戶的舞臺,讓更多人可以看非遺直播、購非遺年貨、賞非遺技藝,認識非遺、喜愛非遺。

北京東來順羊肉天津桂發祥十八街的麻花上海城隍廟梨膏……各地傳統年味美食,消費者用手機就能一鍵買齊五湖四海的年貨。

“很好吃,是熟悉的味道!”“回不了家,更加想念家鄉味道。”“過年準備再買點回家。”不少消費者已經率先嚐鮮,留言裡滿是濃濃的思鄉之情。

“我們家從爺爺爸爸就開始做面線了,最開始挑着擔子山裡賣,後來開了線上店鋪,能賣到全國各地了。”福建泉州安溪縣的胡麗珍,是當地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努力讓安溪面線“觸網”新生,走向全國。

不僅是美食,剪紙木雕等也成爲流行非遺年貨。93年出生的王給從小跟着奶奶學剪紙,打工數年後回到家鄉重拾技藝,成爲甘肅禮縣剪紙傳承人。“快過年了,大家都喜歡貼窗花,最近訂單特別多,有北京的、上海的,還有香港的”,王給說,以前擺攤賣剪紙,掙的錢只能養活自己,線上打開銷路後,收入可以養活一家五口人。

(甘肅禮縣剪紙傳承人王給教村裡孩子學剪紙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供圖

浙江東陽,木梳是傳統嫁妝之一,但年輕人越來越少用到。23歲的陳浩歸和他80多歲的師傅,是當地僅有的東陽木梳傳承人。他開了一家線上店,希望讓手工木梳重新受到年輕人喜愛。“人們對美好的商品都是有需求的,非遺要適應現代人的生活,讓每個消費者都成爲非遺的使用者保護者。”他說。

(陳浩歸在淘寶上創立自己的非遺木梳品牌“梵沐記”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供圖)

(記者餘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