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的那些春節“名場面”,這纔是年的味道……

名家筆下的那些春節“名場面”,這纔是年的味道……

黃彥文

春節,在每個人心裡都有着不同的樣子,當大家都在感慨年味兒越來越淡的時候,不妨打開一本本好書,去看看名家筆下所寫的不同時期的春節“名場面”,從中感受年的氛圍品味年的習俗

先來看看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裡有賈府過除夕的具體描寫——到了臘月二十九,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大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紅燈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這貼對聯、掛燈籠,是一直保留下來的風俗,想必現在你的家裡也佈置好了。《紅樓夢》裡還寫了“正月裡忌針”所以,寶釵黛玉姊妹一起下圍棋、抹牌等。這也和現在人們生活一樣,春節放個假,終於可以不幹活兒,休閒一下。

梁實秋先生生於1903年,親歷了晚清和民國之交北京的社會生活,他在《過年》一文中對中國傳統“老式”過年習俗進行了回憶。很多人是在長大了以後,對過年的熱情才漸漸消減,而樑先生則說自己是小時候不喜歡過年。所以,他在文中對當時年俗的描寫也是以一種幽默調侃的口吻展開的,比如“街上除了油鹽店門上留個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裡面常是鑼鼓齊鳴,狂擂亂敲,無板無眼,據說是夥計們在那裡發泄積攢一年的怨氣大姑娘小媳婦擦脂抹粉的全出動了,三河縣老媽兒都在頭上插一朵顫巍巍的紅絨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婦出動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頭小夥子亂鑽亂擠。於是廠甸擠得水泄不通,海王村裡除了幾個露天茶座坐着幾個直流鼻涕小孩之外並沒有什麼可看,但是入門處能擠死人!”

作爲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對於老北京的年俗是如數家珍。1951年,他專門寫了一篇《北京的春節》,描繪了一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舊社會裡的老媽媽們,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莫言在《故鄉過年》中描述:“我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跨進臘月,就開始掰着指頭數日子,好像春節是一個遙遠的、很難到達的目的地。對於我們這種焦急的心態大人們總是發出深沉的感嘆,好像他們不但不喜歡過年,而且還懼怕過年……”這段話打開許多人的共同記憶。在物質極度貧乏、民衆普遍缺吃少穿的年代,小孩子盼過年,無非是過年可以享用平日難得一見的美食,還有新衣服穿。大人懼怕,因爲過年需要一筆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