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家長羣變味兒需釐清職責邊界

段時間,“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羣”變成了許多家長的口頭禪

家長羣變成家長們的負擔,早已不是新鮮話題,而一些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孩子功課,早就成爲家長吐槽的現象

家長羣設立的目的,本來是溝通家校關係,但是如今已經變了味兒,成爲一些老師佈置作業、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甚至要求家長到校打掃衛生事宜的通知羣。個別家長羣還異化爲“誇誇羣”,一些家長開啓稱讚、感恩模式,拍老師的馬屁,個別羣竟出現了“爭寵”、炫富、爭吵、辱罵等行爲。

家長們都有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還要盯着家長羣看老師佈置作業情況以及其他通知,然後進入輔導、批改模式,通常會弄到很晚纔去睡覺,第二天還要上班,如此這般,家長們能沒有意見嗎?長此以往,不僅引發家長怨聲載道,導致老師與家長關係緊張,還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家長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家長根本輔導不了孩子作業,讓這樣的家長檢查、批改作業,極有可能誤導孩子,得不償失。還有,家長將全部精力用於佈置、批改作業,其家庭氛圍會完全集中在作業、學習方面,而其他諸如做人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品質教育以及最最重要的親子親情互動會無暇顧及,且在輔導、批改作業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摩擦,嚴重破壞家庭和諧氛圍。

實際上,對於家長羣的種種弊端學校老師也不是不知,況且老師在家長羣發通知,督促家長做這做那,老師自己也不輕省,甚至節假日也要盯着屏幕檢查完成情況。既如此,爲什麼還要設立家長羣呢?一方面是“隨大流”心理作祟,另一方面是想通過家長的督促,提升學生成績,取得一個好名次。在目前一些學校仍然將優秀率平均分及格率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數字語境之下,老師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是,無論什麼理由,老師的職責也不能轉嫁到家長頭上,不能讓家長承擔佈置作業、批改作業的重任。老師的歸老師,家長的歸家長,不能混淆雙方的職責任務,必須釐清雙方的職責邊界。換言之,教書的職責應該由老師承擔,育人的職責可以由老師與家長共同承擔。而其他諸如打掃教室衛生、在羣裡誇讚老師等行爲,家長也應該儘量避免。

要做到這些,一方面,相關部門對此應該有具體要求。實際上,教育部門也出臺過這方面的規定。去年6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佈置懲罰性作業。有些地方也有這方面的建議。另一方面,每個家長羣也該有自己的“羣規”,羣規必須符合教育部門的相關精神。家長老師要相互監督力求避免違反羣規。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將規定落到實處。從各地的現實情況來看,儘管有教育部門的規定,但是執行得並不好。這就必須出臺處罰細則,對於逆風而行、頂風而上的教育工作者應給予一定處罰,或者乾脆取消各種家長羣。

以前,並沒有家長羣,教育教學工作照常順利進行。不管怎麼說,也不能讓家長羣異化爲“壓力羣”,成爲家長們的累贅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