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培麗/五十歲的藝術築夢。等待方舟

文/蕭培麗,圖/翁樑源

迪士尼卡通獅子王、小美人魚裡有他的繪圖臺灣在爲迪士尼卡通代工的年代裡他以青春投注、爲生計而畫,雖然以第一名畢業於復興美工的翁樑源,卻無法抵抗生活現實,不能進大學讀書,卻早在職場奠立其創意的種子。

這一切無法埋沒一顆創意的心靈,後來他進入電玩遊戲公司任職美術總監,十幾年的創意發想,最後也讓這十幾年成爲他決定離開爲生計而繪畫的最後身影。今年他五十歲,決定大膽不爲生計、不爲現實,只想實現用電腦科技在這個世紀藝術創作夢想。兩年前他辭去遊戲公司主管一職,受玄奘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李健儀的邀請、赴玄奘大學擔任副教授,帶領學生學習數位影像創作,啓發學生創意。而他自己也開始着手他的數位影像繪圖畫展---(方舟轉生術,於郭木生畫廊展出至一月三十日)。

每個時代藝術家都在尋找當代的藝術表現方式,隨着電腦科技的快速發展,數位繪圖的創作更是有着畫筆無法想像的構圖和效果、以及令人無法掌握的參數變化魅力。其實在西洋藝術史上,印象派也是受到當時光學技術發明的影響,而畫出動人的光線之美。電腦科技與光學原理都一樣帶來人類生活上極大的震撼與改變。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不是一件新的事,但在藝術性上的普遍認知還有些距離。翁樑源稱自己是走出黑暗尋找方舟的過程,他深知這條路較爲寒冷,但是對喜愛數位創作的他而言走在前面是一種使命、也是一個夢,他說我已經五十歲,我要實現夢想。

威尼斯的詩雨

在這次方舟轉生術畫展裡,他運用各種可能的結合來進行數位影像藝術創作。翁樑源曾獲得第三十六屆、第三十七屆全省美展水彩畫優選,也是復興美工該屆水彩、國畫第一名畢業。數位影像創作除了可以運用自己的繪畫專業外,有時候在紙上潑墨顏料、或用實物拍攝,或用身邊隨處見到的景象譬如一團灑在桌上的水漬等等,拍攝後輸入電腦,再進行創作,最令他喜悅的是電腦在0與1之間有着無法預期的藝術效果。譬如有一幅威尼斯的雨景,就是在參數變化下,形成如印象派一般的繪畫效果,喜愛繪畫的人看到此畫都好奇詢問如何繪成的?這就是電腦藝術創作迷人的地方,他笑着說。

翁樑源,玄奘大學副教授

翁樑源的數位影像繪畫藝術想要扭轉一般認爲電腦繪圖是屬於商業化工具的印象,電腦繪圖被列爲商業創作,讓他想要突破這種既定思維,他的方舟系列,灰灰色調、大膽的構圖、異變的物種,天馬行空的想像,衝擊賞畫者的心,當畫作印入眼簾時隨即有個砰一聲的撞擊,不錯、這就是他想要的聲音,希望繪出世界的暗黑,警醒地撼動人心,以尋找世界未來光明的過程。曾經他在世界各地舉辦的藝博會裡以此係列主題受到認同與掌聲,也有收藏家爲他的畫着迷,五十歲,他要無憾的玩出電腦數位影像繪圖藝術,在電腦時代跟電腦一起創作,追尋他要表現的新的藝術風格。

轉生術花非花

在藝術的市場或是民衆的欣賞認知裡,對數位影像繪畫的藝術價值認知比較薄弱,因其創作似乎少了筆觸的溫度,也像版畫一樣可以不斷的複製列印,因此價值感與藝術性令人質疑。其實數位影像繪圖是結合數位攝影和傳統繪畫的元素,透過掃描器得到的資料爲媒介,在使用電腦軟體繪圖功能進行復制,拼貼、組合、疊加將結合的影像,加強繪畫性元素重新塑造新的圖像意涵。因此數位影像繪圖是融合電腦和手繪的創作藝術,最後以藝術微噴的方式噴在畫布上或紙上。也因爲如此會產生電腦繪製、或可以無限複製的印象,在藝術市場不容易受到青睞的原因。其實藝術的創作,藝術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是毫無限制的,當代藝術家也有不乏喜愛複合材料創作的。數位影像只是一種除了畫筆顏料外,再加上電腦的運用罷了。其藝術性也許需要更多的肯定,但是對重視視覺效果的現代人而言,或許更可以滿足不少人想要突破現實的心靈。

無字天書

翁樑源在灰灰色調裡,令人驚歎的畫面中,帶領觀賞者思考現今社會的總總,或許畫面看起來不唯美,不唯真,卻有其思想的使命,希望社會更好、迎向未來的方舟。著名影像黑暗宗師喬彼得威金(Joel Peter Witkin)曾有人問他,「爲何不拍些清純的東西,是覺得濫俗嗎?他說賞心悅目的他事情很容易做,但就像用自動相機,我無法得到滿足,我的作品是處於趨向光明的需要,但必先經過黑暗」。這也是翁樑源數位影像繪畫的中心思想,在二十一世紀電腦科技裡,他要畫出藝術的另一種風貌。……………………………………………………………………………………………………………………………………………………………………………………………………….蕭培麗,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華梵大學美術文創研究所。曾任中廣記者,中天香港財經主播東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公司顧問,東森大陸事業部顧問,臺灣民俗村顧問,卓越雜誌顧問、新超科技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