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培麗/繁花盛開的畫布與花布

文/蕭培麗,圖/聶蕙雲

花布民間生活的反映也是時代美感色彩花樣都有每個時代的樣式。古代沒有印布料的技術大都是繡上去的,中國因此有四大繡,但也只有在官宦家出現,一般都是素布衣。臺灣這幾年興起的客家花布,閩南式花布,也有地方特色,以當地花朵爲圖案用色純色爲主,這些圖樣數十年未曾改變,是一種歷史的記憶,也是一種懷舊的思情

然而,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時代美感與造型感又該如何定位?這個問題是重彩工筆畫家聶蕙雲(現任教於華梵大學美術文創系所助理教授)最想要實現的願望。她深耕三十年的重彩工筆養分,秉持一份執着,十月一號開始至十月十三號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舉辦她第五次的創作展「繁華盛開」。極少辦展的她,近天命之年,爲臺灣花布尋找時代感

▲作者聶蕙雲,華梵大學美術及文創學系助理教授。

她認爲當代在視覺與媒體各方面角度影響下,傳統工筆應該要有新的構圖,於是她把深愛的民間藝術重彩,刺繡圖案和瓷器圖案加入畫裡,讓工筆畫更繁複。然後輸出做成花布應用於文創商品上。希望外國觀光客看到臺灣的花布時不會覺得總是一成不變,也可以看到屬於這個時代、21世紀的臺灣花布圖樣,她以具有代表性的臺灣藍鵲爲創作的題材,以此做其他延展,畫中也有四、五、六年級生共同回憶的木馬,身穿中國服飾的小童手拿一朵蓮花坐在木馬上,木馬象徵單純正面的力量,希望提醒大家憶苦思甜,拋開政治的撕裂。木馬小童跟文創連結,作爲文創品牌的標誌,這樣的創作中心思想,深具民族的感情也有濃濃的中華文化底蘊與傳承。

她的畫裡有牡丹、臺灣藍鵲、曙鳳蝶等臺灣的元素,運用在文創品上面皆重新配圖和配色,不是原圖直接印在布上,甚至運用數位輸出有別於過往印製單色平面的花樣布料,呈現出色彩漸層的花色,可以看出她對臺灣花布的重視和用心。較之於一般原圖搬上杯子、包包、抱枕的文創商品,似乎更能做到花布在文創商品設計上的藝術價值

她自師大美術系所就讀時就攻於工筆人物,雖從傳統入手卻畫出屬於時代的審美觀,在她的筆下女性有多樣風情,甚至有裸露的二十一世紀現代造型,反映當今社會女性裸露身軀的圖像散見各大媒體,無論是時尚品牌行銷、私下的聚餐、甚至外出旅遊、居家休憩,裸露展現自信自我的生活樣貌。她也將現代女性置身在古代的秘戲圖中,以身着內衣自在安好的女子來對比無法恣意展現裸露的古代女子,表達出身爲女性,及女性創作者,對所屬的時代深感慶幸與感懷。女性主題的表現與國際品牌的結合,也是她在文創上的嘗試。

女性創作者對於女性的描畫常常更能夠反映當代女性的美感。臺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的膠彩畫,如實紀錄了四、五十年代的臺灣富裕人家的婦女,在臺灣藝術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藝術價值,聶蕙雲也正在做着同樣的自我期許,以工筆繪出二十一世紀臺灣女性的樣貌與特質。爲此她的花布文創商品可以品味出藝術性的價值,讓文創商品生命層次提升,或許能開創出新的花布圖樣,豐富文創產業。

中國的工筆畫構圖工整,結構平穩,線條細緻,聶蕙雲的工筆畫線條則有現代感,構圖類似手繪插畫,她說自己喜愛手繪的構圖,她把手繪圖的構圖應用在工筆畫的構圖裡,因此人可以很小,花可以很大,魚可以在天上飛。或許重彩還是保持傳統礦物顏料的特性與質感,但她繁複華麗的構圖與線條,已經全然是現代感的表現。她在這方面極力突破,也做得令人耳目一新,畫中的繁花顯現出深層的時代反省,看到二十一世紀多元價值與自我個性百花齊放的人文特質與社會現象,應該是這次創作展帶給觀賞者最大的視覺享受。

這次的創作中還有工筆佛像,皈依法鼓山聖嚴法師後,她把畫佛像視爲一種責任,同樣的她也期望找出屬於這個時代的佛像造型與美感。她以佛像雕塑作寫生的對象。重新改變,發展屬於自己的構圖,雖然這次展出作品作法傳統,但線條、造型已經有所屬時代的美感、甚或是她個人人格特質。未來或許可以看到她想要做出的21世紀的佛像特色,可以像敦煌石窟壁畫有漢朝、中亞、印度三者綜合的佛教造型與華麗,留下特殊的藝術歷史價值。如唐太宗號稱天可汗,當時的佛像則有豔麗色彩讓人覺得光彩奪目,反映當時政治經濟的興盛。從佛像的造型衣着上留下反映當時的政經和社會狀況的紀錄及時代的意義,也是一種歷史價值。

聶蕙雲的重彩工筆有三十年的養分,也有時代女性的審美觀,把深愛的五代十國南唐的韓熙載夜宴圖和民間立軸卷軸唐卡、刺繡的配色,都重新詮釋在她的重彩工筆畫中,讓人賞心悅目,也感受到華麗的色彩下,一股典雅敦厚;儘管世界的主流是油畫,聶蕙雲的重彩工筆毫不猶豫的站在時代的洪流裡,讓人期待她繼續爲工筆畫發出創新的能量。

-------------------------------------------------------------------------------------------------------------------------------------------------

蕭培麗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政大EMBA科管所, 華梵大學美術及文創研究所。曾任東森電視採訪中心副主任,中天傳訊電視財經主播,華夏投資、東森集團大陸事業部、臺灣民俗村、卓越雜誌等多家公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