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雷軍“梭哈”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31日電 (付玉梅 常濤)“小米造車好像一則《狼來了》的故事,傳着傳着就成了真的。”小米造車消息官宣後,一位投資人如此感嘆。

“這將是我人生當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願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30日晚的小米春季新品發佈會上,雷軍以“梭哈”的姿態向外界宣佈其造車決心。

雷軍“爲小米汽車而戰” 來源:小米官方微博

伴隨着多個回合的傳聞與否認,懸疑劇般的小米造車終於塵埃落定,小米智能汽車業務正式立項,並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雷軍出任CEO親自帶隊。雷軍“梭哈”的底氣來自於小米1080億元現金儲備,用他自己的話說,“公司虧得起”。手機跨界造車行業已有“笑料”,揹負着雷軍“聲譽”的小米汽車,會是他的“野子”嗎?

“願押上人生全部聲譽”

3月30日,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佈公告,宣佈小米智能汽車業務正式立項。資金方面,小米計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投資100億美元。

小米公告截圖

“一開始我內心非常抗拒。”雷軍說,“我們花了五年時間纔好不容易把手機業務做到今天,成爲世界第三,而手機這場仗還沒有打完,做車會不會分心?”

事實上,雷軍本可以早就抓住造車浪潮。早在2013年,他曾兩次拜訪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並開始關注智能電動車產業。作爲投資人,他在過去的七八年時間也投出了近十家智能汽車公司。

而他一直對造車心存顧慮。直到今年1月,董事會要求調研造車的決定遞到他眼前。“不管我有多麼地不願意,1月15日,我們開始認真調研。”

按照雷軍的說法,75天內,小米進行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以及2次正式的董事會。

剛開始,他的疑問是,爲什麼你們覺得小米能造車?但得到的答案是,小米既懂硬件,又懂互聯網,“完全不能理解你們爲什麼不造車。”

隨後,更多的擔憂接踵而至,比如“你們同行都在造車,你們不造會不會落伍?”“會不會手機和車是一件事情呢?”同時,他也聽了很多反對意見:“汽車工業投入巨大,週期長,容易翻車,入局會不會晚了……”

“白天我覺得有100條理由可以做,晚上又有100條理由不能做。” 在自我拉扯之下,雷軍表示,期間他思考的關鍵點是,相較於十年前,小米是否還有一如當初的勇氣、決心、體力和投入。而答案是肯定的。

此外,在發佈會上,雷軍公佈了小米在2020年的現金餘額:1080億元。“我們虧得起。”他說,接着又補充道:“只要造得出來,就一定能賣得出去。”

“從我做決定這一刻開始,我就不再關心壓力了。”雷軍說,“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巧合的是,就在30日上午10點,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通過視頻直播向全公司發表演講。他提醒團隊,在有資源之後,也不應輕易加槓桿,在錯誤的方向大投入。“很多公司,包括創業公司,會說咱們是不是就抓住這個機會、賭一把,all-in。我自己覺得,隨便說all-in的公司有很大問題。 “他認爲,想要all-in換句話說就是 “我不想了,就這樣賭一把。”

30日晚間,針對微博上“現在大家一起祈禱吧,希望羅永浩老師不要宣佈造車”的說法,羅永浩還回複稱,“放心,本冥燈還沒有這個打算……再附送一個讓你更放心的吧:我就算落魄到去賣笑賣xx,也不會去搞財經啊,市值啊這類的東西。”

羅永浩微博截圖

爲何此時宣佈?

“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2020年12月15日,時任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現任小米集團總辦副主任徐潔雲還在微博上發了這樣的內容。不到4個月時間,小米就“打臉”了。

徐潔雲微博截圖

關於小米集團要造車的傳言始終不絕於耳,2021年春節剛過,就有媒體報道稱,小米確定造車並視爲戰略級決策。

2月21日晚間,小米發佈題爲《澄清關於進入電動汽車行業的報道》的公告稱,注意到近日若干媒體有關本集團擬進入電動汽車製造行業的報道。本集團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發展,並就相關行業態勢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本集團就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

“小米多次造車傳聞在試探市場,如果投資人反應積極,則全力推進。”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時稱

盤和林進一步表示:“小米有充足的現金儲備,想要搏一把造車也是可以理解的,從資本市場來說,造車能給小米提供業績想象力,相較於特斯拉,小米造車的理念可能是最接近的,因爲都是想要通過性價比來搶佔市場份額,通過互聯網雲平臺生態來長期獲益。”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也認爲,小米急需爲現在的手機業務尋求新的增長點,“最近一兩年,新能源板塊特別火熱,科技企業在其中大有可爲,小米瞄準這個行業也是合理的。而且近日蘋果華爲百度等企業都在涉足汽車領域,留給小米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中國信通院數據,中國手機出貨量在2016年達到5.6億部高點後逐年下降,到2020年,疊加疫情影響,全年出貨量爲3.08億,比4年前減少近一半。

而新能源汽車市場大有可爲。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數僅爲5.4%,未來五年將有可觀的增長空間。

“智能汽車與智能手機的發展迭代之路極爲相似,因此,小米等作爲智能手機革命的成功者,對於智能汽車的發展趨勢具備天然敏感性,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安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

如何造車?

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是,小米會如何造車?在現階段,代工是跨界造車玩家的慣用操作。

小米造車的代工選擇也被傳聞纏身。3月26日,消息稱小米與長城汽車聯手造車。當日晚間,長城汽車發佈公告,媒體刊登報道提及小米集團正與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談判使用本公司工廠生產電動汽車,經公司覈實上述新聞報道並不屬實,本公司並未與小米就上述新聞報道事宜進行談判。徐潔雲也就此迴應稱,“完全扯淡的假新聞。”

去年12月,網上流傳多組圖片顯示,“小米即將發佈和比亞迪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隨後,兩家企業均予以否認。

在新造車浪潮興起的初期,新勢力車企多選代工模式入局,彼時就引起過不少爭議。如蔚來曾先後選擇江淮、長安、廣汽代工,藉此減輕資產負擔與成本,縮短從設計到量產的時間。

代工模式的反對者中,從傳統車企吉利出身的威馬創始人沈暉對這一模式下的質量把控問題充滿懷疑:“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着覺。”

從行業情況來看,傳統車企仍是科技巨頭跨界造車搭檔的熱門選擇,如阿里牽手上汽,百度牽手吉利。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熱門的蘋果造車,也多次陷入與日產、現代、起亞合作造車的傳聞中,而相關車企最終都予以否認。分析認爲,一旦這些車企幫助蘋果代工生產汽車產品,無疑是“養虎爲患”,日後蘋果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個更可怕的對手。

小米的選擇仍在迷霧中。而另一方面,其在汽車領域的積累在此刻往回看,像是早已在棋局中。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投資的生態鏈企業中就有睿米科技、車米科技等研發車載智能產品的公司,小米汽車相關專利涉及無線通信網絡、數字信息傳輸、交通控制系統、導航等領域。有媒體統計稱,從2015年到2020年,小米在汽車領域的專利達到了約800件,並且同時加大了國際專利佈局

與誰搶食?

跨界造車,小米或被“左右夾擊”,一邊是科技巨頭來勢洶洶的佈局,另一邊是已逐步形成戰國局面的新勢力陣營。

近日,百度、阿里、華爲等國內科技公司在汽車領域的活躍度也越來越高。百度、富士康分別聯合吉利造車,阿里、上汽打造的智己汽車已在今年1月發佈,小米主要競爭對手華爲也以核心軟硬件供應商的角色入局。

而在新勢力方面,雷軍也曾有交集。2015年,雷軍旗下的順爲資本投資了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隨後,順爲資本又投資了小鵬汽車。此後,雷軍還親自爲蔚來ES6發佈會站臺。

小米造車消息宣佈後,蔚來一名高管朋友圈發文寫到:“一場泥濘賽道上的馬拉松”,同時附上昔日李斌和雷軍的同框照。

朋友圈截圖

雖投資過蔚來,但在小米正式進軍電動汽車行業後,未來必然免不了短兵相接。

不過,在盤和林看來,從市值和銷量表現來看,“小米真正的競爭對手應該是特斯拉和比亞迪。”他認爲,小米想要顛覆造車產業,但顛覆是需要冒風險的,其手機模式能不能推進到汽車領域,需要時間來證明。

張翔則認爲,小米的造車優勢在於其智能生態系統的打造,而真正要從產品角度來考慮,光有軟件還不夠,從硬件上,小米還是要多向傳統車企學習。

“科技公司入局造車,實則可以幫助中國汽車產業加速升級。小米作爲科技公司的代表之一,其加入給中國汽車行業帶來的作用也是積極大於消極。不過,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小米曾因猶豫錯過了一些更適合的時期,現在需要進一步搶食。 造車不是說小米雷軍喊口號喊理想,就一定能成功,需要長期穩健的投入,也自然有失敗的風險。”張翔表示。

但雷軍已做好準備。他表示,自己非常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動輒就是上百億的投資,至少要幹個三五年才能見效。“10年前的小米只有三五個人七八條槍,今天小米已經有一點點積累,是值得大幹一場的時候。” (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