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信貸再信用普惠金融服務站顯效

“以前沒貸過款,也不知道怎麼貸款。”河南省蘭考縣堌陽鎮範場村村民朱衛芳不好意思地笑着摸摸頭。

堌陽鎮有着“中國民族樂器之鄉”的美譽,朱衛芳就在這裡進行爲古琴激光刻字工作。近年來,通過普惠金融貸款的幫助,她完成了從人工刻字到機器刻字的轉變。事實上,在我國很多偏遠農村貧困地區,像她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既想發展自己的業務,又不知該如何籌措資金。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時發現,普惠金融服務站在扶貧幫困上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破解了金融機構線下金融服務不足的難題,幫助村民脫貧摘帽邁向幸福之路。與此同時,通過普惠金融服務站協管員的定期走訪,也築牢了防控區域金融風險的“防火牆”,脫貧成果得到有效鞏固。

農戶貸率顯著提高

蘭考縣儀封鄉毛古村村民姚中義現在年收入已經可以達到7-15萬元。

姚中義以前在家養了十幾只羊,收入僅夠家裡4口人基本生活。此前,他也想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多掙點錢,但是本錢不夠一直也沒有實現。

“2017年春節,聽村裡協管員說在村裡黨羣服務中心有普惠金融的宣傳,就想過去看看,瞭解到普惠授信貸款有無抵押無擔保,利率低下款快的優點,立即產生了想貸款擴大養羊規模的想法,後來順利拿到10萬元產業發展信用貸。”姚中義說,通過這筆貸款,他很快擴張了自己養羊場的規模,現在有650只羊,年收入7-15萬元。

朱衛芳則是通過普惠金融服務站了解到了普惠金融貸款。“我在普惠金融服務站提交了申請,大概過了兩三天,蘭考農商行就主動來了解家裡的情況,之後給了我七萬元的信貸額度,五天左右就放了款。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蘭考普惠金融試驗區建設以來,蘭考縣金融指標增速明顯優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各項存、貸款餘額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末全縣金融機構餘額存貸比達76.2%,比試驗區建設前提高了17.4個百分點;農戶獲貸率達40.17%,是試驗區批覆時的6.6倍,提高了34.09個百分點。

主辦行協管員協同發力

在蘭考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建設中發現,長期以來,在偏遠地區和留守農村中,多數是中老年人,他們主要通過惠農支付點和銀行基層網點進行賬戶餘額查詢、領取補貼等業務。但這些基層銀行網點建設成本高、覆蓋率低,村級惠農支付點侷限於小額取現、轉賬等支付業務,功能較爲單一。

對於這些問題,蘭考試驗區創新將普惠金融與基層黨建結合,將普惠金融服務站建在村級黨羣服務中心,內嵌於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打造“基層黨建+就業扶貧+普惠金融”三位一體服務。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徐諾金介紹,每個服務站明確一家主辦銀行,由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和社保協管員具體運營,提供“4+X”服務:一是基礎金融服務;二是信用信息採集更新,協助開展農戶社會信用信息採集、覈實、更新等工作;三是貸款推薦和貸後協助管理;四是金融消費權益保護。“X”是各銀行、保險機構提供的特色金融服務。

就主辦銀行來看,徐諾金表示,“哪家銀行負責這一服務站,它就要負責金融服務的提供和管理。該服務站不能變成主辦銀行的獨家,其他銀行的金融服務也要提供。主辦銀行在管理服務站時要指定協管員,定時巡查看是否有變相的非法集資或高利貸等,瞭解一段時間內居民的金融服務需求。”

在協管員選拔上,代莊村村支書代玉建表示,“協管員必須要求是本村人,對當地人很熟悉,看需要貸款的村民是否有真實的項目和有沒有不良嗜好等。與此同時,協管員的工資和存貸款業務量有掛鉤,業務好會有獎勵,差的會有調整。”

截至2019年8月末,蘭考縣已在黨羣服務中心建成“4+X”功能的村級服務站454個,基本實現“村村全覆蓋”。累計辦理現金業務近123.6萬筆、4.88億元,推薦貸款2.6萬筆,協助銀行入戶調查5.9萬筆。

先信貸再信用 創新普惠授信模式

針對大多數農民以往從未與銀行打過交道的現實,蘭考縣變革傳統小額信貸模式,“先信貸、再信用”。

蘭考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明俊介紹,只要農民有生產需求且符合“兩無一有”(無違法犯罪記錄和不良嗜好、無不良信用記錄、有產業發展意願)即可獲得“額度3-8萬元”“年利率不高於6.75%”“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隨借隨還、週轉使用”的普惠授信貸款。

普惠授信有效解決了農民創業小額資金難題。一些農民朋友說:“現在貸款扶持創業這樣方便,以後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好好幹一樣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普惠授信工作也得到了金融機構的高度認同,蘭考農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過去貸款的集中度太高,風險大,普惠授信給我們分散風險、佔領市場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與未來要實現80%的客戶都是農民朋友的目標高度契合”。

此外,李明俊強調,對失信人有很多嚴厲的措施。比如,政府將向違約借款人全額追回先前支付的保證保險費擔保費;在鄉(鎮)政府、村內醒目位置張榜公佈其違約情況;將其拉入信貸黑名單,評定爲老賴戶,5年內銀行不再向其提供授信;5年內不再享受縣、鄉(鎮)各類補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