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山鄉法治建設探索“秭歸樣本”

村民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脆紅李,雙方簽訂合同時有哪些注意事項?最近電信詐騙又出現了什麼新“花樣”,如何防範?前不久,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楊林橋鎮響水洞黨總支書記秦宗尚家門前的院壩裡,數十位村民與村鎮幹部、駐村法律顧問圍坐在一起,商量村裡的“家務事”。

這是響水洞村第8村落“村落夜話”現場。像這樣幹羣面對面講政策、學法律、話民生、謀發展的場景,如今已成爲秭歸山鄉的常態。記者從宜昌市司法局獲悉,近年來,秭歸縣在村落一級實行自治、法治德治,探索出一條鄉村治理新路

“鄉村治理,法治是根本,村民首先得懂法。”在秦宗尚的記憶裡,以前,由於不懂法,有的村民攜家帶口陷入傳銷漩渦;有的因爲田界糾紛爭得頭破血流

2015年起,秭歸縣司法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爲182個行政村(居委會)委派了由執業律師擔任的法律顧問,將法律服務送到老百姓家門口。

今年38歲的響水洞村法律顧問聶浩經常走村入戶。“要不是聶律師幫忙,我和孩子當時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村民範英化名)感激不已。

範英的丈夫王元(化名)曾在貴州一家礦山務工,2019年10月30日因工地塌方遇難。長期在家務農、只有中學文化水平的範英一時手足無措。當時,聶浩與村幹部及時到範英家中瞭解情況,與礦方就賠償事宜進行協商。兩天後,範英收到了98萬元的賠償款

羣衆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法律服務,律師經常以鮮活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識,老百姓漸漸樹立起法律意識、鞏固了法律觀念。”秦宗尚注意到,以前,村民往往遇到麻煩才找律師;如今,發展產業、謀劃重要事項之前,都會找法律顧問諮詢,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茅坪鎮東村黨總支書記李勝1986年至今一直在進入建東村村委會工作,在他的印象裡,上世紀80年代時,當地部分村幹部法律意識欠缺,“憑人情、經驗辦事,把擺平當水平”。他介紹,21世紀以來,村裡在全縣率先開展以土地、婚姻、贍養等相關法律爲主要內容的法治宣傳教育,要求村幹部學用結合、主動用法,提升依法處理問題的能力。在他看來,鄉村治理離不開樹立法治意識、營造法治氛圍,“得從村兩委做起,依法辦事、全程守法,當好表率”。

如今,建東村處理土地安置、流轉等問題,以及對外簽訂合同時,都會邀請駐村法律顧問傅博直接參與,或出具法律意見。羣衆遇到事故或糾紛需要維護合法權益時,村黨組織會和法律顧問一起爲當事人提供幫助。近年來,全村無重大安全事故、無重大刑事案件,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先後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湖北省“安全文明村”。

秭歸屬山區,村民居住相對分散,鄉村治理一度面臨“真空”困境。在茅坪鎮陳家壩村第1村落,一條新近修建、1.5公里長3.5米寬的田間公路格外顯眼,宛如一條長龍盤旋山腰,串起沿途家家戶戶。當地一位村民回憶,以前由於涉及資金缺口大、損毀補償難,羣衆意見難統一,“一條路,大夥兒盼了十幾年”。

2012年起,秭歸縣將所轄行政村劃分爲2035個自然村落,由村民推選出黨小組長和村落理事長,以及經濟員、宣傳員、幫扶員、調解員管護員、環衛員、張羅員、監督員。“兩長八員”圍繞村落羣衆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依法開展一事一議、實行村落自治。

2014年底,陳家壩村第1村落“兩長八員”帶領大家修路。“開了5次羣衆會,充分進行民主協商,每家每戶或出田地或出錢,最終所有農戶簽字並兌現各自的承諾。”立項、招標、集資與支出情況全公開,第二年5月這條路順利通車,2018年實施了硬化,如今養護良好。

金秋時節,在屈原鎮西陵峽仁村,漫山遍野的柑橘長勢喜人,一家家融入峽江文化特色的民宿客棧笑迎南來北往的遊客。“這幾年,與自治、法治相互補充,德治在村落治理中同樣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副鎮長、村黨總支書記熊應剛說。

“屋裡收整齊,壩子掃乾淨;種田莫挖坎基腳種樹莫往界上立;土地權屬要弄清,三權分設需牢記;有事先把招呼打,鄰里之間不扯皮……”在村落文化廣場上,《仁村村落公約張榜公佈的10條內容,不僅與村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還融入法治理念。

熊應剛介紹,各村落有各自的公約,由“兩長八員”收集羣衆意見一起磋商制定;村委會邀請法律顧問對內容進行法制審覈;每年還會依程序修訂完善。

“與傳統的文件、法條不同,村落公約琅琅上口簡明易懂,還接地氣。”今年,柑橘大戶、村民鄭學梅感受到公約帶來的改變:以往每到春天,因未長成的橘子幼果脫落曬乾可製成中藥材枳實,總有農戶到她家撿拾晾曬賣錢,對田地、果樹造成了一定損害;今年,村落公約特意加上了“別個田裡不要去,柑子果果莫撿人嘎的”,到了撿枳實時,沒人再好意思去別人家了。

“自治,讓老百姓有了參與的活力;法治,爲鄉村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德治,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改變着老百姓的精神面貌。‘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下,法治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全縣鄉村風貌、社會風氣煥然一新。”秭歸縣司法局局長廖厚坤說。(記者 朱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