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士細談心 講理講法解糾紛(社會治理在身邊)

核心閱讀

爲優化基層治理,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組建專業網格隊伍時時巡查,發現矛盾糾紛及時上報;組織各類專業人士擔任調解員,處理解決複雜難題;發動羣衆廣泛參與社區治理,爲居民提供更好服務

“擡頭不見低頭見,大家互相讓一步嘛!”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河安社區的調解員姜敏,在一圈居民中來回勸說,額頭上沁滿了汗珠。不久前,有住戶因鄰里噪音問題吵得面紅耳赤,各說各理,互不相讓。巡查發現矛盾糾紛後,專職網格員當即上報社區,姜敏第一時間入戶調解。如今,在河安社區,“有事就找調解團”已成爲居民的共識。

在基層,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解決不好,就容易引發糾紛。過去,由於工作人員少、羣衆參與度低,矛盾調解有時力度不夠。對此,河口區着力打造三支隊伍:網格常駐黨員,專職調解員、律師、派駐法官等專業力量,社會公益組織人員。一方面,讓大家共辦大家事,吸收發動羣衆參與社會治理;另一方面,讓專業人幹專業事,構建以社區爲基本單元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體系,推動網格員專職化、調解隊伍專業化、羣衆參與社會治理規範化

矛盾調解不過夜

問題就近有人管

“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看着村裡有好處就回來沾,任誰說咱也想不通”“我們家祖祖輩輩住這裡,這錢是一分都不能少”……在河口區新戶鎮東興村矛盾糾紛調處室裡,滿滿一屋子人,拉長脖子比聲高。

原來,村裡由於大面積土地流轉,村民可依法領取土地流轉費。但究竟誰能受益,村民意見卻大不相同,雙方爭執不下。村裡雖有調解員,但涉及法律知識,卻是瞭解不多、有口說不出。

“現在好啦,我們有了專業調解團。”新戶鎮黨委書記綦建成說,“法官、民警和律師都是我們的兼職調解員,實行點對點服務,平時我們有‘平安議事會’。有了問題組織專題調解會,大家當面鑼對面鼓,把話說透,有法可依、依法處理,複雜問題就更好解決了。”

見鄉親們爭論不止,村幹部示意大家安靜下來:“大家說的都有理,咱們請律師和法官同志講講。”最終,經過調解團反覆說理、講法,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如今,23戶羣衆如願拿到了土地流轉費。

在河口區,這樣的情景已不鮮見。目前,全區調解員已實現專職化、專業化,全天候服務。調解資源全部下沉一線服務羣衆,調解機構設置全部規範化、標準化。

打開《河口區社區調解地圖》會發現,以社區爲基本單元的專業調解機構覆蓋城鄉,“10分鐘調解圈”讓老百姓就近就能享受到包括心理諮詢、律師諮詢等在內的專業服務。跨區域和相對複雜的事項,可以隨時啓動“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第一時間呼叫上級相關部門下沉解決問題。

大量矛盾、糾紛、問題化解在基層,也從源頭減少了信訪量。矛盾不上交、矛盾不過夜在河口區已經逐步成爲現實。1―11月,到區以上信訪事項同比下降27.6%,羣衆社會安全感同比上升4.2%。

網格員時時巡查

有難題及時上報

進入隆冬,冷風刺骨,趁着陽光正好,在河口區上小街村,一位老人坐着輪椅靠在門口,眯着眼睛曬太陽。一位小夥兒迎面而來,蹲在老人面前。“劉大爺天冷了,可別在外面待長啦!”“今天的藥吃了嗎?”“家裡是不是該買煤氣了?”他是河口區上小街村網格員荊堯,像往常一樣,專門來找劉大爺嘮嘮家常。

劉大爺的孩子都在外地,逢年過節才能回來。去年3月,老人突患急性腦梗,生活全靠老伴一人照料。“這孩子好哇,多虧他常過來和我說說話,幫我跑前跑後。你看我這輪椅,就是這孩子幫我申請來的,還幫我裝起來。”劉大爺感激地說。

農村,劉大爺這樣的留守老人不在少數。誰來照顧、如何照顧,已經成爲擺在基層社會治理面前的課題。對此,河口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62名大學生農村專職網格員,他們既是農村工作的排查員、宣傳員安全員和服務員,也成爲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力軍

告別劉大爺,荊堯繼續一天的巡查,每天不少於兩次,每次大約兩小時。77戶老人、25名殘疾人……談起村裡的重點服務對象,荊堯心裡挺有數。去年4月,他通過統一招考來村裡擔任網格員。一年多時間裡,他把村裡的情況都摸透了,對自己未來也有了更清晰的規劃。“農村很需要年輕人,這裡有廣闊天地,涉及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很鍛鍊人!”荊堯說。

“我們統一建設了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全面整合基層服務管理資源,將政法、信訪、環保、應急等涉及基層社會治理的部門工作,全部納入一張網格,實行多網合一、一網運行。每天362名專職網格員巡查網格,發現問題,及時上報。”河口區委書記趙書剛說。

引導羣衆廣參與

社區治理齊出力

河新社區居民邱華偉是個熱心人,聽說誰有難處,他衝在前面帶頭幫忙,但他還不滿足。“能參加公益活動就更好了,但咱不知道去哪找呀!”一直以來,他心中總有遺憾。

前段時間,河口區“河口新街坊微信公衆平臺上線,依託智能化手段,組織發動羣衆參與基層社區治理。聽到這個消息,邱華偉當即報名,做了志願者,配合社區幹部開展志願服務。在他的帶動下,社區30多名羣衆主動參與社區日常巡邏,爲居民服務,收穫一片點贊。

志願者每人都有固定編號,而且年底憑積分還能在社區領取獎勵。“這不,我們都成了新街坊啦!社區是個大家庭,社區好了,我們每個人都受益。”邱華偉說,“這種成就感太強哩。”

在記者面前,他點開“河口新街坊”微信公衆平臺,裡面告示欄、便民通、我要調解、我要報事、我要辦事、我也要出力等板塊設置簡單實用,一目瞭然。

“羣衆只要點擊關注,提交問題,我們系統的後臺會立即反饋給所在網格的網格員,第一時間辦理反饋。”河口區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丁俊山說。

河楓細語”是河口區在創新社會治理工作中探索出的服務品牌。目前,這個品牌已經融合包括“河楓細語”心理服務團隊在內的12個社會組織進駐合作,內容涵蓋平安理事、心理服務、網格培訓、志願服務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羣衆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十分高漲。我們發現後積極引導,現在註冊的‘新街坊’遍佈全區各城鄉社區,活躍人員達8000餘人。他們已經成爲全區創新社會治理的積極分子。”丁俊山說。

“河口區堅持以問題倒逼改革,積極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區域治理運行管理中心、12345政務熱線一體建設。依託小網格,用好大數據,掌握主動權,讓數據多起來、實起來、動起來、跑起來,不僅做到‘大家的事,大家一起辦’,而且辦就辦好、辦到百姓心坎兒上。”趙書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