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智能家居、房產經紀人培訓……AI“賦”能不妨多一些

從能聽懂人話機器人、到沒有營業員無人商店、智能貨櫃,亦或是沒有駕駛員的無人機送貨、無人車載、全智能家居系統……,人工智能正在不斷刷新着各行各業的原始生態,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助力,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將人工智能作爲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賦能百業,傳統行業不傳統

如在金融產業中,AI以機器學習、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這四項技術應用較多,推動高精準、低成本風控成爲現實;在教育產業中,AI+教育的發展開始加速,從語音評測到AI教學輔助再到自適應學習等方面,逐步滲透到教學的核心環節中去。

在家居領域,傳統家電企業通過AI技術賦能傳統產品,手機廠商成熟技術和生態佈局,構建與家庭大屏類設備的協同,互聯網廠商將人工智能和內容服務深度結合,智能家居生態由此而生……。如今,全場景AI模式的智能家居設備已能實現一鍵啓動,萬物互聯,產業鏈上下游雄赳赳氣昂昂地參與到人工智能對傳統家居的變革之中。

百舸爭流的場景隨之展開,以“AI+”爲名,更多的應用場景被開發出來,以便更好地滿足人的需求,這其中甚至包括了房產經紀行業――一個看似和人工智能關聯較遠的服務性產業。

日前,北京鏈家舉辦了首屆社區百科AI講盤大賽,這是一次面向內部經紀人的,基於其推出的AI講盤訓練產品的比拼,從23000多名經紀人中最終產生的9支經紀人隊伍,在AI人工智能和真人雙評委的評審下,完成了一場“人人大戰”和與AI機器人戰隊對決的“人機大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賽中所使用的這款社區百科AI講盤產品由北京鏈家學院與貝殼小貝助手”聯合打造,於今年7月正式推出,其目的就是以AI場景化實訓解決房產經紀行業“帶看質量不高、時間把控不好、講解信息全面線下練習佔用作業時間”等痛點,幫助房產經紀人練好講盤帶看這項基本功

由於職業實踐性強,“講盤”這一技能需要大量的實戰環境來練手、積累經驗。北京某房產經紀品牌培訓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無奈表示:“講盤能力很多時候要依靠‘老帶新’,雖然經驗傳輸直接鮮活,但囿於講盤帶看的實戰機會的缺乏,加上講盤好壞也缺乏統一的評判標準,所以能力提升較慢。”

而如今,AI經紀人講盤培訓的智能化設置更加有助於合格經紀人和優質服務品質的高效率生產。據介紹,社區百科AI講盤產品爲經紀人營造了多元化的培訓場景,機器人小貝可以針對不同經紀人的特點“因材施教”。經紀人通過學習社區資料實戰演練講盤,小貝能夠智能識別經紀人講盤時的信息全面性準確度、發音咬字、表達邏輯、講盤流暢度、連貫性等核心要素,並在闖關結束後給出評分和反饋建議。“這一產品能夠讓經紀人精準知曉問題所在,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提升,在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學習環境中,幫助經紀人收穫快速成長。”北京鏈家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款產品自推出以來已在北京鏈家的經紀人羣體中受到廣泛認可,一位經紀人表示:“作爲剛入行的新人,以前進行講盤時心裡總會發怵,和客戶交流時擔心自己的專業度不夠,現在可以利用一切碎片時間,隨時隨地練習講盤,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自信心。”

數據“喂”出來的智能化

傳統行業如何擁抱AI?關鍵在數據。

李開復曾對媒體公開表達觀點,他認爲,AI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海量的數據,海量的數據就能帶來更多新的應用。“AI要吃數據。如果你的公司正好有非常精準的數據,是海量、結構化、有標註且達成商業目標的數據,而且最好是隻有你有別人沒有的,那你的機會就來了。”

這也是北京鏈家用以打造社區百科AI講盤產品的秘密武器。作爲一款基於大數據的AI應用,社區百科AI講盤產品是依託於鏈家和貝殼打造的,國內數據量最大、覆蓋面最廣、顆粒度最細的房屋信息數據庫――樓盤字典,從而擁有了海量、真實的底層大數據。

在樓盤字典之外,社區百科AI講盤產品還擁有一個特殊的數據庫――由北京鏈家幾千名一線員工搭建的“社區檔案”。在“社區檔案”中,每一個樓盤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完備的、個性化檔案資料。同時,藉助貝殼大數據架構團隊的技術支持,實現了人機對話技術與行業知識圖譜的深度結合,從而讓樓盤及社區信息可以全面、真實呈現。

從其官方公佈的數據看,目前“社區檔案”中的每個樓盤都有近100個題標籤,共超過4大題庫238個問題,包含通用題庫,商品房、公房教育資源拓展題庫等,從小區周邊交通規劃、商業人文配套、評估價格、落戶政策等基礎問題,再到教育資源等延展問題,形成了對北京6900多個社區信息的全面覆蓋。

更重要的是,技術和算法的“互哺”還將促成應用深度的升級。

“AI越用越聰明,經紀人與AI的交互訓練,這也是數據交互的一部分。有更多的經紀人在使用,就會產生更多場景中的數據,場景中的數據又會幫助人工智能在培訓中應用得更好,由此形成正向的迭代驅動。”北京鏈家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目前北京鏈家旗下有近20000名經紀人,按照這個數量,未來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疊加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