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仍有漏洞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6月1日起施行。其中部分規定與網絡平臺運營設置青少年模式”的責任相關: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部分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漏洞仍多:在登錄時未設置強制實名認證程序,令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青少年模式可自設密碼、隨意開關,對持有手機的未成年人效果不佳;青少年模式開啓後仍能瀏覽涉黃、恐怖類不良內容;青少年模式下轉賬、充值、理財等功能對未成年人全不設防……

體驗:青少年模式“打折扣”

部分平臺青少年模式可輕鬆繞過。部分APP上,用戶只需自行輸入四位數密碼即可自由開啓或關閉青少年模式,此模式約束力對自己控制手機的未成年人大打折扣。

記者還發現,登錄QQ、微信、快手、小咖秀軟件時,初次註冊並未強制要求實名和年齡認證,易導致用戶真實身份與年齡不明。專家告訴記者,當前部分帶有一定強制效果的青少年模式大都建立在實名認證年齡的基礎上,有的還將模式設置爲按用戶年齡條件強制開啓,但如果年齡等關鍵信息不明確,青少年模式將形同虛設。

部分平臺青少年模式難擋不良信息氾濫。在百度貼吧切換至青少年模式後,涉黃漫畫和話題討論、恐怖短視頻等均可正常瀏覽、參與。

微信讀書APP並未明顯標註如何切換青少年模式。其上架的漫畫電子書中存在露骨涉黃畫面,毫無門檻。記者發現這些漫畫電子書閱讀量有的高達10萬次以上。

部分平臺青少年模式對充值、轉賬、貸款、理財、商品買賣等交易行爲未進行適當限制。在QQ切換至青少年模式後,會員鑽、遊戲充值、羣收款、理財通等功能均可正常使用,並未對交易金額做出限制。微信也一樣,切換至青少年模式後,轉賬、拼多多等交易、支付相關功能均可照常使用。

記者還發現,在B站(嗶哩嗶哩APP)會員購一欄上架的手辦商品中有部分形象不雅、形體暴露,商品討論區大量不雅內容十分露骨。這些商品和頁面均未對未成年人設置瀏覽、購買門檻。

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卡”在哪?

記者從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瞭解到,“督促網絡平臺實施‘青少年模式’並切實發揮作用,推進重點互聯網企業專設護苗’工作站點”是今年“掃黃打非・新風2021”集中行動的重要內容。受訪專家表示,當前部分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存在多方面原因。

――流量利益誘惑大,網絡平臺動力小。北京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薛軍告訴記者,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客觀上會帶來流量,推高網絡平臺的廣告估值,讓其獲利增多。如果嚴格設置青少年模式,就可能直接影響平臺獲利。“平臺往往有意無意地留下一些漏洞,讓未成年用戶‘鑽空子’。”

――現有青少年模式下內容吸引力不強。“目前,青少年模式下內容比較枯燥、單調,難以吸引青少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認爲,當前不少平臺青少年模式下內容重複度高、可看性弱,難以激發青少年興趣,更難以真正起到引導其成長的作用。“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和服務高度匱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蔣俏蕾認爲,當下部分平臺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像是被逼“交作業”,少有創意和誠意。

――制度配套協力不夠、平臺運營方社會責任心不強。蔣俏蕾等多名專家表示,要完善青少年模式仍缺少一些重要制度配合,比如內容方面更明晰的分級制度、對平臺運營方“青少年模式”更具體的評估和追責制度等。

佟麗華說:“希望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從戰略上來思考,自己的平臺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社會的發展是否有益?自己的青少年模式到底是真是假?”

平臺不能應付青少年模式

“網絡不良信息的反覆刺激會使未成年人實施犯罪、引發心理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何蕊芳表示,近年來由於網絡不良信息導致的青少年心理疾病逐年上升,一些極端事件時有發生,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質量攸關青少年身心健康。

專家表示,網絡平臺不能將打造青少年模式視爲應付差事的“公關之舉”,應攜手監管部門等各主體從內容、技術、機制等方面不斷對青少年模式進行優化。

佟麗華、蔣俏蕾建議重視在青少年模式中做“加法”,推動青少年模式下的網絡內容創作、輸出,真正以未成年人的視角打造“青少年模式”,以健康、有趣又富有教育性的優質內容來解決“青少年不看青少年模式”的現實難題

據新華社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