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青少年模式 建設未成年人友好型網絡空間

青少年已經成爲我國互聯網用戶中最大的羣體,在青少年安全用網、健康用網方面,互聯網平臺具有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近年來,一些互聯網平臺紛紛上線了青少年模式,但該模式的運行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青少年模式不是自選題,而是必選項。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不成熟,價值觀念成型,安全用網意識薄弱,一些錯誤觀念和低俗有害的網絡信息日益成爲侵襲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公害”,加之一些網絡應用軟件具有很高迷惑性,以致近年來青少年受到身心傷害和財產損失的情況呈高發態勢,嚴重影響着網絡安全與社會和諧。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0月,345萬上架的APP中僅53家上線了“青少年模式”,一些大型互聯網平臺也沒有上線“青少年模式”。從目前情況看,互聯網應用軟件的青少年模式,急需從概念變成社會共識,而最終轉化爲互聯網行業實際行動

有鑑於此,互聯網應用軟件的青少年模式必須強制上線,不應該有漏網之魚。只有建立起嚴密的青少年網絡安全保護網,才能防範網上不良信息和活動對青少年這個需要特殊保護的羣體的侵害。建好青少年安全用網“防火牆”,織密青少年健康成長“保護網”,不僅體現着互聯網行業的良心,更彰顯着現代社會對青少年的關愛。

青少年模式不能“失靈”,必須有效運轉。爲了防止青少年過度用網,一些APP上線了青少年模式,總體來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某“國民級”社交平臺的短視頻應用,在青少年模式下,仍可以選擇訪問範圍,只要選擇“全部”,即可訪問所有視頻,其中不乏大量軟色情等“擦邊球”類的不良內容。這樣的青少年模式設置意義何在?再如,一些青少年爲了繞過實名認證及相應監管,利用成年人賬號進行直播,而某些平臺對此視而不見,完全失去了對用戶“精準分析”的能力。不僅如此,在個別應用的青少年模式下,由於未對支付功能設置控制機制,一些未成年人仍然可以購買理財產品遊戲點券等,其監管漏洞導致未成年人鉅額充值及打賞問題屢見不鮮……

青少年模式爲何頻頻“失靈”?歸根結底,是一些網絡平臺和應用的運營商罔顧社會責任,對於無法給其自身帶來實際利益的青少年模式敷衍應付。這提示我們,必須在探索精準有效的青少年模式上狠下功夫。一是要進一步優化青少年模式內容池,聚合優質內容,嚴防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封建迷信等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傳播,從根本上消除網絡污染源;二是要在技術上對青少年模式不斷升級,針對目前青少年模式的一些漏洞,進一步採取專門舉措,增強對未成年人身份識別的準確性;三是要加大對互聯網平臺的規範管理力度,尤其是要加強對青少年使用頻率較高的社交、直播、遊戲等平臺的管理,督促並引導網絡平臺提供符合未成年人成長需要的網絡服務

青少年模式不是終點,而是建設青少年友好型網絡的起點。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其中單設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一章,規定了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培養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青少年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建強用好互聯網應用軟件的青少年模式,爲青少年提供“專屬”、健康的網絡服務是保護青少年的重要抓手。我們應當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建設更廣泛意義上的青少年友好型網絡,使我們祖國的未來能夠安全用網、健康用網,免受網絡上各種不良因素的污染和侵害。以“青少年友好”的理念爲核心,根據青少年的特點和成長規律,營造安全、健康、有趣的網絡空間,是網絡治理的新視角。這樣做不僅是對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迴應,也是以人爲本的重要體現。建設青少年友好型網絡,應當成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互聯網建設的重大課題,應作爲一項長期複雜卻又迫在眉睫的民心工程,持續推進,爲青少年成長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

青少年模式應該成爲社會爲未成年人編織的網絡“金鐘罩”,使人們能夠把五彩斑斕的青少年時光留在裡頭,把網絡中的戾氣和陰霾隔絕在外頭,讓網絡環境更加適合青少年的成長,這是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責任和力量之所在。

(作者宋建武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詞侵泄�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