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ESG雖夯 循環經濟籌資仍存挑戰
ESG堪稱金融市場新顯學,有關題材金融商品蔚爲風潮,譬如去年國內新募基金,募集金額就有近三成與ESG主題相關。資金持續流入ESG領域,所有綠色永續企業籌措資金理應十分順暢,但實際狀況卻不盡然。像是近來正夯的ESG主題ETF,成分股仍多爲電子、金融等權值股,真正致力於永續目標的循環經濟企業反而鮮少被選入。
探究其背後原因,不外乎這些循環經濟企業囿於規模或經營特質,籌資管道本就無法跟大型企業比擬,導致難以向銀行貸得充裕款項,遑論在資本市場吸引投資人青睞。事實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早在2017年就有研究指出,循環經濟籌資不易之問題癥結,在於企業獲利表現欠佳,且財務效益難以客觀衡量,若想要在循環經濟的推動上有所作爲,勢必得克服籌措資金的挑戰。
其實,以資源重複利用爲訴求的循環經濟,不僅有助於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回收再製造的過程更可望衍生出新的附加價值,堪稱創造環保與經濟雙贏。也因此獲得以歐盟爲首的各國政府重視,紛紛開始制定政策協助落實循環經濟理念,臺灣也不落人後,已將其列爲「5+2」創新產業之一,配合有關政策配套希冀能健全國內發展生態。
企業端也積極響應循環經濟,將理念轉化爲具體商業模式,期盼藉此帶來合理的獲利報酬。現階段常見的商業模式,從原物料重複使用、廢棄物回收再製、延長產品使用期限,到國人已相當熟悉的共享平臺;乃至於取代傳統一次性買斷,讓客戶「以租代買」或按照使用量多寡付費的創新模式,已逐漸普及在你我周遭,比如傢俱、電器、燈飾等日常生活用品服務的提供。尤其以租代買不只改變了產品所有權關係,金流渠道也跟以往銀貨兩訖有所差異,惟是否因此影響金融機構投融資意願,仍備受各方廣泛討論。
對於這個問題,不妨從以租代買的財務特性來思考。此類企業的營收來自於客戶定期支付租金,不同於一次性買斷,通常在買賣成交當下即有完整收入,同樣一筆現金變成在契約期間內分期匯入公司帳戶。
雖說往好處想,細水長流的財務特質,有機會讓企業與客戶升級成長期夥伴關係,但卻也可能因爲初期營運未上軌道,租金收入尚無法攤平前期投資,導致公司陷入獲利數字難堪、營運資金不足的窘境。ING曾就荷蘭當地知名傢俱租賃業者進行財務分析,發現約需五到八年的時間,財務表現才能夠趕上傳統買斷模式。
由此可見,如果以追求短期利潤爲目標,資金回收年限較長的以租代買模式,恐非適當投資標的。且金融機構投融資與否,除衡量長期財務效益之外,還得留意以租代買的潛在風險。例如客戶無預警中止租賃契約,能否及時找到新客戶填補收入空缺?若客戶不愛惜使用承租設備,業者能否妥善維護降低耗損?諸如此類因素都會對獲利甚至是還款能力造成傷害,不利於投融資機構的權益保障。
最糟狀況若業者經營不善,雖可變賣設備以求回收成本,但租賃資產通常乏人問津、變現價值欠佳,實際能收回的部分恐怕有限。
若要鼓勵資金投入循環經濟,除了利用現有的信保機制分攤部分風險,更建議藉由人才培訓,強化金融從業人員對於循環經濟的認知及風險掌握能力。特別是目前積極推動的綠色金融人才訓練,較少針對循環經濟,仍多以ESG、氣候變遷、綠能產業爲培訓主軸,可考慮將循環經濟商業模式、財務金流估算等課題納入規劃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