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ESG可成臺灣經貿外交利器

理論上,奉行ESG理念的政府,會將永續發展列爲施政重要目標,據以擬定政策措施,引導產業結構及民間企業轉型升級,並可望創造出新的投資契機、帶動經濟成長。此概念其實跟企業並無二致,早有研究探討ESG跟企業績效的正向關係是否顯著,發現ESG表現好的公司,長期營運績效通常也連帶較佳,往往較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除了對內經濟政策之外,ESG風潮也逐漸吹往各國對外經貿戰略。以往爲促進跨國經濟整合,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爲最主要方式,藉以降低關稅、市場準入條件,及移除非關稅障礙。然而,新世代的經貿協議則更強調產業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以及建立新規則,特別是後者即不乏ESG可着墨之處。實際上,近期跨國經濟合作機制所側重的主題,不光是反貪腐、反賄賂等基本的政府治理要求,還涵蓋了像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升勞動條件等環境、社會面向議題。

以近日在輿論引發熱議的印太經濟架構 (IPEF) 爲例,IPEF的四大支柱之一即爲潔淨經濟,顯示潔淨能源、低碳基礎建設將是美國期盼與盟友合作的重點領域,甚至個別產業的碳排放量亦可能納入討論範疇。至於勞動基準之建構,IPEF則可望以「美加墨協議」(USMCA) 爲基礎,不只將包括國際勞工組織 (ILO) 的核心公約內容,還可能就基本工資、最高工時等課題進行磋商。而這對已啓動談判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而言,由於內容與IPEF多所重疊,是以IPEF就永續相關議題的談判結果,尤其值得國內各界關注。

當然,不免有人質疑經貿對話結合永續理念,是否流於陳義過高、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對此,不妨參考經濟學人智庫EIU今年首次發佈的ESG評鑑報告,可以發現秉承永續價值的國家其實不在少數,如歐盟、美國、紐澳、日本等已開發經濟體固然皆名列前茅,即便像東協也有半數國家的評比結果在平均之上,顯見追求永續發展已非富國獨有之權利。

比較可惜的是臺灣並不在EIU這份報告之中,不過我們也無須妄自菲薄,事實上,我國在ESG的努力已陸續反映於相關國際評比。譬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DP) 的性別平等指數、EIU的民主指數、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指數,我國排名皆位居亞洲首位;國際透明組織的全球清廉指數,臺灣在亞洲也僅次於星港日等地。此外,永續金融亦漸趨展露成果,比如國內金融機構在DJSI、MSCI等ESG評鑑屢創佳績,共17家銀行簽署赤道原則更是全球第一。

誠如金管會黃天牧主委曾言,若臺灣能成爲ESG模範生,就可在國際上交很多朋友。然則,現階段或許尚不敢自詡爲模範生,畢竟ESG範圍甚廣,單靠政府力量一時也難以面面俱到,更有賴企業與民衆的理解與支持;且不可諱言,仍有企業將ESG視爲成本項目,基於短期財務考量而躊躇不前。如何讓更多人瞭解ESG潛在的長期效益,使企業面對ESG課題,不再只是被動遵循規範,而是能以主動態度承諾永續目標並採取具體行動,將是臺灣可否脫穎而出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