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升息可怕,高利率不可怕

升息真的有那麼可怕嗎?當然可怕,要不然去年的經濟和股市怎麼會東倒西歪。但是晚近的論述和經濟數據卻開始提醒這世界:升息的過程或許是災難一場,但是高利率不見得是詛咒。

例如,金融時報的吉蓮.邰蒂(Gillian Tett)就轉述一套來自業界的觀點,大意是:升息前,利率是零,而聯準會可容忍的通膨率(即「通膨目標」) 是2%,現在利率即將升到5%,如果對通膨的容忍程度也可以提高到4%,令「四變成新的二」,則升息前後的狀態即無差別了。邰蒂將這篇專欄定名爲〈對許多投資者而言,關於通膨,四是新的二〉,因爲經過兩年的折騰,再也無人寄望通膨能降回往昔的超低水準,也不敢期待零利率的時代會捲土重來。現在,既然回不了過去,何不接受「四是新的二」,讓未來變成過去,然後回到未來?

在經濟表現方面,高利率似乎不影響勞動市場。美國勞動部3日公佈,1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51.7萬人,比華爾街日報調查預測的18.7萬人高出許多,致使美國的失業率降至1969年以來的新低3.4%。其中,餐廳、醫療保健、兒少照顧、觀光休閒及旅宿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大幅增加,完全抵銷這兩個月來,每每躍上新聞頭條的高科技廠商裁員潮。

現在,一項有趣的問題是:高利率爲何沒有減少勞動需求,反而增加就業量?解釋不一而足,雖然一槌定音的理論尚未出現,不過資本市場已經形成兩點結論:一是,這種對股市有利的消息,看在聯準會眼裡不是貨幣緊縮政策尚未發生作用,就是藥下得不夠重,因此無效,所以必須加速升息;果真如此,對股市而言,「好消息就是壞消息」。二是,可以確定美國經濟不會硬着陸,所以連國際貨幣基金(IMF) 都已經上調全球經濟展望,以符合舉世對經濟的樂觀情緒。由此觀之,高利率對經濟成長的威脅似乎不如想像中的嚴重。

經濟如此,金融又如何?

升息之初,天下名家普遍預測金融危機或不可免,但是一年過去天下太平。其中,美國商業銀行的獲利情況良好,投資銀行的情況或許不佳(如高盛),但也不至於虧損,至於系統性風險更是聞所未聞。其次,去年股市、債市與房市一起落難,但是沒有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第三,部分中南美和非洲國家或許潦倒,但是國債沒倒,全球只有斯里蘭卡耗盡外匯,以致無法維持國民的日常生活。第四,英國國債去年9、10月曾經被瘋狂拋售,差一點令國家養老基金破產,此危機雖然與升息有關,但是真正的導火線是當時剛上任的首相特拉斯和財長誇騰失算,沒有立即解決政策上的錯誤使然。綜上所論,至今爲止,升息固然給金融帶來不少損失,但是高利率並沒有破壞金融穩定。

最後,真正啓迪民智的觀點來自已故哈佛大學教授,雷根總統的經濟顧問團主席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他曾以〈今日升息以對抗明天的經濟衰退〉爲題,發表卓論於華爾街日報(Nov. 27, 2018),其主張可以名爲「預防性升息」。

他說:「從二戰結束後,美國總共經歷11次經濟衰退,除了2007年的金融海嘯外,每次衰退的時間都不長、程度也不嚴重,平均是11個月。這是因爲聯準會每次遇到經濟衰退就大幅降低利率以對,由於降息能刺激民間支出並使美元貶值,所以能讓外國人像美國人一樣多消費美國的商品和服務」。他接着說:「聯準會現在提高利率是正確的,以便在下一次經濟衰退來臨時,擁有儘可能多的彈藥。」換言之,現在提高利率,將來纔有降息的空間。

聯準會這一年來的升息當然不是爲了預防未來的衰退,而是爲了打擊通貨膨脹。但是無心插柳,現在聯準會的彈藥滿倉,聯邦基準利率如果在短時間內從5%降到0%,經濟大概有辦法抵擋一次金融海嘯,再加上一次烏克蘭戰爭的總合衝擊。

總而言之,聯準會所創造的高利率環境,有能力對抗各種顏色的天鵝和犀牛,就像把現鈔堆在銀行的櫃檯上一樣,擺明了不怕擠兌,又像提供「賣權」(put)給所有的投資者,擺明了股市不會倒。試問,高利率何懼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