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低階核廢料不可怕
金曲歌王謝銘祐以歌聲表達廢核立場。(黃仲裕攝)
3月12日的反核遊行人數較往年明顯減少很多,原因與新政府即將上臺且其明確主張廢核不無關連。先不說新政府廢核後的供電替代方案可不可行,既有的核廢料如何處理,便是一項立即的重大考驗。
一般而言,放射性廢棄物依其活度大小不同,可初步區分爲低階與高階放射性廢棄物兩類。低階放射性廢棄物的活度不高且半衰期相對較短,如鈷60爲5.27年、銫137爲30.17年,這一類廢棄物在臺灣地區目前總共約有20萬桶,其中9萬7千多桶,存放於蘭嶼,其他10萬餘桶主要存放於核電廠內,極少數存放於龍潭的核能研究所內。
低階放射性廢棄物的來源中,超過90%來自於電廠內產出的廢液、用過的樹脂,以及非常少數受污染的手套、鞋套、工作服等,其他不到10%的部分來自於全國醫、農、工、研的廢棄物,核能研究所內存放的就是屬於這一類。
30多年前,政府原本依照當時的國際作法,準備將已經柏油及水泥固化後的廢棄物桶,海拋於臺灣東部外海的深海溝中,當時的規畫是把蘭嶼儲存場做爲廢棄物桶的臨時集中場所,並非政府刻意忽視原住民的權益而興建儲存場。
就在我國打算正式執行海拋之前,國際公法經過修訂,規定不準再以海拋方式處理低階放射性廢棄物,於是當時集中處理的廢棄物桶從此留了下來,而且儲存場持續收納新的廢棄物桶至民國85年5月爲止。
蘭嶼儲存場從中繼場所變成暫存場所,雖然儲存場周邊的環境輻射劑量率均符合法規要求,但政府顯然沒有經過當地原住民的同意,也因此爆發了後來阻擋運送廢棄物船隻於碼頭卸載的抗爭事件。
民國85年之後,核電廠的低階放射性廢棄物不再外送,直接存放於電廠內的廢棄物倉庫,至於醫、農、工、研產出的廢棄物,則集中存放於核能研究所迄今。
30多年前,我國受惠於核能發電所提供的穩定與充足電力,創造了令人稱羨的經濟奇蹟。未來不管核電廠是否延役,這些低階放射性廢棄物終究需要一個最終處置場。低階放射性廢棄物並不可怕,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地質穩定的場所存放,簡單但恰當的輻射防護措施即可。
在全力反核之後,新政府是否考慮到上任之後,將會因鄰避效應與曾被自己無限誇大的輻射影響,以至於日後對於低階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進退維谷?
(作者爲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