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郭曉兵:核裁軍美俄優先原則不能動搖

大陸展示東風41型核子洲際飛彈。(資料照片/達志影像)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軍控研究中心主任郭曉兵4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政府方面不久前宣佈,在俄羅斯拒絕與美國分享其核武庫的關鍵數據後,美國將不會與俄羅斯分享其核武庫的關鍵數據。美俄停止相互交換關於戰略核武器的關鍵數據,這意味着《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朝着退出歷史舞臺又邁進了一步,也意味着「兩超優先」的核裁軍原則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郭曉兵稱,《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是美俄核裁軍碩果僅存的最後一個重要條約。它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是限定了美俄兩國部署的核彈頭及核武器運載工具的數量,二是規定了現場覈查的措施,三是規定了關於戰略核武器數據交換的內容。

截至目前,現場覈查已經停止。剛開始是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後現場覈查次數銳減直至停止。進入到2022年,因烏克蘭危機升級爲俄烏軍事衝突,俄抱怨美製裁使得俄無法行使其現場覈查權利而暫停。就在當年2月下旬,俄羅斯決定暫停《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履約,並正式叫停了現場覈查的機制安排。

郭曉兵表示,眼下,數據交換事宜,也隨着俄羅斯認爲其受到美西方全方位打壓而暫停履約難以爲繼。美國宣稱,之所以停止向俄羅斯提供數據,就是針對俄羅斯暫停履約的反制措施。不過,俄方在《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談判中的關鍵代表、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3月30日表示,俄羅斯將繼續自願遵守核武器數量限制,並繼續自願通報彈道飛彈發射。美國方面則表示,仍將公開有關其核彈頭總數、部署的飛彈、轟炸機數量等一般資訊。

迄今爲止,美俄雙方尚無意公開違反的是條約對於部署核彈頭及核武器運載工具的限制。可以說,俄美只是選擇性地自願遵守《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的部分條款,該條約實際已經氣息奄奄。

郭曉兵認爲,《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是美俄「兩超優先」核裁軍進程的產物。作爲擁有全球九成核彈頭數量的超級核武器大國,美俄在大幅削減核武器數量,爲多邊核裁軍創造條件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特殊、優先責任。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但俄美如今從不同角度質疑這一共識。在俄羅斯看來,英、法、美同屬北約,他們協調核威懾政策,共用核情報資訊。若要談核裁軍問題,英、法也應該且必須加入進來。在美國看來,世界核安全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其《核態勢審議報告》《中國軍力報告》等戰略文件開始把中俄並列爲「兩大核挑戰」,準備同時打兩場核戰爭,還渲染提出美俄核裁軍必須考慮中國因素。其核力量發展也在考慮如何因應所謂的「核三體時代」,調整規模和結構。在此背景下,美俄延續雙邊核裁軍進程、維持現有架構的動力被一定程度削弱了,更不用提關於進一步深度裁減核彈頭數量的新條約談判了。

郭曉兵指出,2010年俄美簽署《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的時候,雙方領導人都給予很高的評價。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說,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說「它是未來幾十年裡世界及歐洲安全的基石」。

現在條約「休克」,「世界及歐洲安全的基石」也被動搖,這種趨勢如果延續下去,各個國家會越來越傾向於依靠「拳頭」來確保安全。英國宣稱在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的同時,還要提供貧鈾彈,用以突破俄羅斯坦克的裝甲。俄羅斯回過頭來就宣佈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核武器。白俄羅斯則稱,也可能部署戰略核武器。由常規衝突而引發核升級、核衝突的風險在切實增加。

郭曉兵強調,《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休克」不僅涉及核裁軍的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反映出對於國際核秩序普遍共識正受到侵蝕。其影響涉及防擴散、核安全、和平利用核能等各個方面。例如,出口管制曾是各國防止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重要合作領域,但如今出口管制也在異化爲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在剛剛結束的美國主導的所謂第二屆「民主峰會」上,拜登政府推出的「出口管制與人權倡議行爲規範」,顯然是要用意識形態來重塑全球科技生態,應對核武器對人類安全的共同威脅早已被其拋到了九霄雲外。

時移世易,變亂交織的世界形勢在加速演進,但是當年導致美俄核裁軍進程取得成果的國際核格局尚未發生質的變化,防止核軍備競賽、防止核戰爭、防止核擴散仍然符合主要大國的共同利益,「兩超優先」等國際共識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美俄雙方克服分歧,儘早恢復履行《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規定的義務,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