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逆全球化近期走向要看全球疫情防控情況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

作者|陳耀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本站研究局專欄作家

陳耀

全球化是否繼續擡頭取決於全球疫情防控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爲,國際貿易通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使得各個國家都能夠獲取各自的比較利益。推進全球化的一個理想結果是通過要素資源、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配置,使得產業鏈上的各個國家都能發揮比較優勢,分享到發展成果和方方面面的利益。

然而,當前全球化在推進中出現了一些非均衡的、收入分配跟發展成果共享沒有實現的不平衡加劇問題。一些國家在全球化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一些國家被邊緣化,資源更多地向發達國家流動。特別是一些大國,在這方面享受了更多的全球化紅利。各個國家內部也有分化,大都市區過度集聚,造成收入分配、發展水平的差距拉大,反映國別、地區及羣體之間差異的基尼係數越過了0.4以上的警戒線。

這個問題是目前出現逆全球化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全球化要素流動,特別是資本流動、人員流動,導致一些國家認爲人口的流動使得本國就業飯碗被外來人搶走了,本地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業壓力比較大。因爲外來移民的人工成本跟本地相比低一些,尤其是歐美這些發達國家,本地的、地方的收入水平要高一些,這樣就形成一些矛盾衝突,反移民、反外來的民粹主義傾向就比較突出。

特別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後,發達國家加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的因素加入了疫情的因素、防控的因素,使得現在對全球化難以精準判斷。一些國家之間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斷,一部分是由於疫情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前期貿易保護主義、各國的地緣政治關係導致。所以,疫情使得逆全球化的辨識相對複雜,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

“十四五”時期,逆全球化是否繼續擡頭取決於全球疫情的防控。全球新冠疫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逆全球化的勢頭還會加劇。比如歐美及部分亞洲國家疫情一波又一波地反覆,不同程度地採取了一些嚴格控制手段,這些防控措施使全球的貿易、投資產生很多的不確定性,整個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難以暢通,受到很大的衝擊

整體上來看,“十四五”前期,疫情因素對全球化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特別是考慮到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迄今尚看不到疫情減弱的跡象。如果全球的疫情控制在明年能夠得到緩解,在“十四五”後期,各國認清推進全球化、多邊主義、相互開放是互利共贏的,如果各自都搞保護、搞封閉,對大家都不利,那麼,在“十四五”的後一個階段,逆全球化態勢可以預見會有所改善。

中國的優勢領域,要儘可能快的對外開放

未來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還會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水平會越來越高,這個大方向不會改變。儘管目前在人員的交流、貿易的推進上會受到全球疫情的一定影響,但我們已做好常態化防控的準備,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十四五”中國對外開放措施還會不斷進一步釋放。除了在國際上籤署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並積極加入CPTT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外,在國內還要不斷擴大各地區的高水平開放,目前中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達到21個,“十四五”期間各省區都要有自貿區作爲高水平開放的抓手,開展具有各地區特色的自由貿易和投資的試驗探索。

通過貿易投資便利化,探索和改革我們現有的體制機制,使其更符合國際規則,與國際營商環境相適應,是“十四五”時期一個主導的方向。9月21日,國務院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的通知。實際上,從全國來看,我國的自貿區總體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東中西協調、南北統籌發展的空間開放佈局,這個佈局正在逐步趨於完善。

最近新增的三個自貿區還是很有特點的,尤其是北京。北京自貿區的設立與以往的自貿區不同,最大的不同點是它突出了服務領域,服務業開放和數字經濟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決定的。北京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超過八成,跟全球發達城市服務業的佔比相似。過去中國在服務貿易方面相對較弱,出口順差雖然很大,但在服務貿易上是逆差。所以要通過在北京設立這種自貿區,在服務貿易、數字經濟上進行體制機制的大膽探索。

其中涉及較多的如文化創意領域,美國在全球文化、影視方面的出口較大,中國在這方面還非常弱的。在國際上要通過文化服務領域出口,擴大中國的影響和軟實力,儘管前面的路還很長,北京自貿區將在這方面走在前列,探索一些新的路徑。

另一個新增的自貿區是湖南。湖南這幾年在中部地區發展很快,尤其是省會長沙已經在全國城市排名接近第10位,經濟實力也比較強。湖南自貿區對於探索中部內陸地區如何高水平開放,根據自身的特點去打造內陸開放的高地,一定會形成一些可以複製學習的經驗。

現在中國開放的領域在不斷拓寬,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

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領域比如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高鐵建設、新基建裡的5G建設和特高壓電力設施建設等,中國在這些領域本身佔據優勢,不懼怕國際的競標,這些優勢領域可以儘可能對外開放;金融、保險領域對外開放的口子是開的,但在開放程度上應該要跟金融的監管水平和能力相適應,對於整個金融領域來說,外資進入的熱情較大,需要去具體地做一些抗壓、抗風險的試驗,逐步有序地去開放金融細分領域;製造業領域當前的開放程度較高,特別像汽車製造,現在已經放開了51%控股的股比限制,外資可以直接進入建獨資企業;文化領域還有很大的開放空間,比如影視、出版等領域的開放還需有序推進。

基本的原則是,中國的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的領域都應該儘可能快的擴大對外資的開放。目前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裝備製造業、新能源、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等領域,短板主要集中在如集成電路、高端芯片、航空產業等方面,需要繼續突破

作爲一個大國來講,核心技術、一些關鍵的行業,是買不來的,必須要通過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大創新體系建設,來提升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重點突破那些“卡脖子”技術和關鍵環節,把更多的“大國重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相信在中美貿易摩擦和高科技爭奪戰背景下,一定會倒逼我們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這方面在“十四五”期間會有明顯的改善和突破。

未來中國要擴大進口推動貿易均衡

中國跟發達國家相比,過去主要走投資驅動型的路線,投資佔的比重大一些。近幾年調整以後,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不斷地提高,未來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還會繼續擴大。

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裡,核心含義是啓動內需,把國內循環作爲一個主體。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是外需拉動,內需潛力很大,沒充分發揮出來。“十四五”期間,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會迫使中國在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拉動上加快步伐。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消費佔比在60%左右,未來還要不斷提升。

當然,中國經濟要保持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的增長,投資的作用也不能忽視。現在中國整體上發展還很不平衡不充分,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還需要有大量的投資,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

進出口方面對總體經濟的貢獻,在“十四五”期間肯定會繼續萎縮。國際市場可能在“十四五”前期受疫情影響比較大,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因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實行鼓勵出口和進口替代的政策,隨着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階段,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已不再主動追求貿易順差,而是儘可能尋求進出口相對平衡。

比如進口博覽會,就是希望能夠擴大進口推動貿易均衡。一方面通過擴大進口有利於改善國內居民的生活,提升人民的福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進口彌補國內的一些不足,比如高技術產品等。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負有一定責任,中國近幾年對全球的經濟貢獻佔30%以上,通過這種進口能夠帶動全球其它國家的經濟,特別是支持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的增長率將下降4.4%,這對中國的出口將有很大影響,總體上不能對出口拉動GDP效應有太大的期待。但是,中國構建好以內需爲基點的國內大循環,從根本上看也是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最有力遏制。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國際版>>

過去120年全球表現最佳的澳洲市場 也扛不住了

爲什麼買不到口罩?科普:口罩是“高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