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醉駕入刑”標準 避免執法亂象
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建議,提高“醉駕入刑”標準,全國統一“醉駕入刑”執行尺度,放寬認罪認罰處罰範圍。
此前“嚴峻”的標準
北青報:我們注意到,您這幾年一直在關注“醉駕入刑”的問題。“醉駕入刑”現狀如何?
韓德雲:“醉駕入刑”十年後,一方面嚴重危害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危險駕駛行爲迅速得到了遏制,收到了“矯枉不過正,便無法矯枉”的效果。但另一方面,“醉駕入刑”也帶來大量沒有任何直接社會危害後果的醉酒開車者受到刑事處罰,由此產生的社會負面效果日益突出。
北青報:具體有哪些負面效果?
韓德雲:按照刑法規定,因醉駕構成危險駕駛罪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爲人,即使被處以最輕處罰及緩刑,仍將導致行爲人正常社會身份被改變並因留下犯罪記錄,進而對行爲人及其家庭成員的正常生活與工作等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職業工作者如律師、醫師、證券從業者等將會被吊銷執業資格;公務員等將直接被開除公職;從事出租車、貨車等營運行業的駕駛員將面臨終身不得從事營運類工作的失業危險。
此外,行爲人尚因有犯罪記錄被納入信用記錄,導致個人貸款、消費受限,正常生活受影響;子女等進入國企等單位政審很難通過等。
總之,基於刑事犯罪者在接受刑事處罰之後可能受到的社會歧視和不公正待遇,以及可能引發的隱形社會風險,繼續在醉駕處理問題上使用此前的“嚴峻”標準,並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治理髮展情勢。
“醉駕入刑”案件
在各地使用標準嚴重不一
北青報:在各地處理方面,“醉駕入刑”的標準是否統一?
韓德雲:“醉駕入刑”案件在各地使用標準嚴重不一,事實上也危及執法不公,佔用並浪費大量司法資源。
我國《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標準》及《關於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規定,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於(等於)80毫克/100毫升即屬於醉酒駕車。
但現實中,許多地區出臺了具體的細則,執法標準不一。
北青報:如何標準不統一?
韓德雲:各地對於醉駕的規定不盡相同,尤其對於醉駕從重情節、適用緩刑、不起訴、不予定罪處罰、免予刑事處罰的規定不同,還有一些地區將駕駛摩托車與機動車的醉駕標準分別規定,將城市與鄉村醉駕的入刑標準區分對待。
如浙江規定,酒精含量在170毫克/100毫升以下,認罪悔罪,犯罪情節輕微的,可以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酒精含量在100毫克/100毫升以下,危害不大的,可以認爲是情節顯著輕微,不移送審查起訴。湖南規定,酒精含量在150毫克/100毫升以下,可以適用相對不起訴。四川規定,酒精含量在130毫克/100毫升以下且不具特定情形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酒精含量在150毫克/100毫升以下且系初犯,具有特定情形未造成其他損失或後果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
更爲嚴重的是,“醉駕入刑”後,本由交警直接進行行政處罰的醉駕案件,只能交由公安、檢察機關先行偵查、審查之後再交由人民法院審判。
北青報:這意味着加重了公檢法的工作量?
韓德雲:對。目前司法機關“案多人少”情況突出,一個醉駕案件從公安移交到檢察院,再從檢察院公訴到法院,其實是一個比較複雜而精細的司法處理過程。法院審判需綜合考慮酒精含量以及有無駕駛資格、駕駛的車輛種類、行駛的道路種類、實際損害後果等反映“醉駕”危險程度的各種因素,同時還要結合考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認罪悔罪態度,曾經酒後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被處罰的情況,其他交通違法情況等情節,最後確定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這使得任何一件看似簡單的酒駕案件將大大加重法院、檢察院的工作量,使得原本就緊缺的司法資源變得更加捉襟見肘。
建議犯罪情節輕微的
可以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北青報:那您的建議是什麼?
韓德雲:第一,提高“醉駕入刑”標準,擴大以行政處罰手段處理醉駕行爲的範圍,尤其是沒有社會危險後果的醉駕行爲更應如此。第二,在全國統一各地“醉駕入刑”執行標準,以結果爲導向判定是否入刑,提高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範圍,避免醉駕輕易入刑。
北青報:提高標準是否意味着某種程度上的放縱?
韓德雲:不會。我只是建議要“慎用刑法”。
現代法治社會中,民法應當擴張,行政法應當規範,而刑法則應當謙抑,是法治發展的普遍規律。中國幾千年存在重刑輕民、以刑爲本的社會傳統,近些年來更是動輒存在以刑事處罰替代行政處罰,過於強化和依賴通過刑事手段調整社會秩序的現象。因此對涉及類似“醉駕是否入刑”的處理,應該首先體現刑法謙抑原則。
北青報:您對“醉駕入刑”標準有何具體建議?
韓德雲:建議“兩高”應在全國統一明確酒精含量在200毫克/100毫升以下,認罪悔罪,犯罪情節輕微的,可以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酒精含量在130毫克/100毫升以下,危害不大的,可以認爲是情節顯著輕微,不得移送審查起訴。
對低於此標準的一般醉駕、酒駕行爲,加大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門負責進行行政處罰的範圍。相較於刑事處罰,行政處罰包括行政拘留手段不僅有利於迅速、高效解決一般酒駕和醉駕行爲,而且有利於平衡充分保障社會公共安全與充分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關係。
北青報:如何理解“以結果爲導向”?
韓德雲:刑法的目的是爲了保護法益,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以侵害或威脅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爲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脅性的行爲不要輕易被認定爲犯罪。
醉駕行爲要構成危險駕駛罪就必須在客觀上對道路交通安全產生威脅或潛在威脅。如果沒有所謂的“道路危險”的產生,那麼法益侵害無從談起。
比如在沒有車輛與行人的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因爲不具有抽象危險,並沒有實際的危險產生,該醉酒駕車行爲也就沒有侵害和威脅刑法所保護的法益,不應以危險駕駛罪論處。反之,沒有對他人帶來任何危險的超速行車,比如超過路標限速規定的150%,也一律按入刑處理,相信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文/本報記者 孟亞旭
聚焦
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
“人工智能要以解決社會剛需爲出發點。”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新起點,提交了多項建議。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這些建議涉及系統化創新、產業鏈自主可控、重大疾病國家智慧化防控體系建設、教育因材施教及評價體系改革、科技適老等熱點問題。劉慶峰表示,“科技創新”“健康中國”“因材施教”“老年社會”等“時代命題”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重點提及,不僅關乎國家的發展,更關乎每個人的未來,而人工智能可破解這些“時代命題”。
破解科技“卡脖子”問題
讓產業鏈自主可控
北青報:今年兩會您提出的建議有哪些?
劉慶峰:我的建議涉及系統化創新、產業鏈自主可控、重大疾病國家智慧化防控體系建設、教育因材施教及評價體系改革、科技適老等熱點問題。一、進一步優化稅收及再融資政策,加強科技企業創新能力;二、加快構建系統性創新能力,強化我國產業鏈自主可控;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傳染病和重大危險疾病國家智慧化防控體系;四、加快人工智能在我國基層醫療的應用,建設健康中國;五、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關愛老年人羣體,建立科技適老服務平臺;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七、利用人工智能推動規模化因材施教,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八、加快推進教育評價方式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北青報:人工智能產業對強化我國產業鏈自主可控有哪些意義?
劉慶峰:當前大國之間的博弈愈演愈烈,已由貿易戰發展到科技戰。人工智能產業與涉及國計民生重點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對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意義重大。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產業方面,基礎軟件開發、芯片設計及量產等方面還相對落後,需要結合典型規模化應用的重大牽引實現系統性創新;另一方面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又特別需要優先考慮所建系統的安全自主可控問題。因此利用這些重點行業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契機,打通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持續迭代優化,可以真正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壁壘,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
關愛老年人羣體
北青報:我關注到您今年的建議中還涉及人工智能與養老方面,可否談談爲何關注這個方面?
劉慶峰: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加速態勢。“十四五”期間,應加大力度解決老年人的“數字化生存”問題,讓“幸福中國”覆蓋到每一個羣體。
一方面,數字化變革正在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管理更加高效。另一方面,針對老年人的日常關懷和應急保障依然存在短板,諸如老人突發病患、走失、摔跌等問題頻發,針對老年人高血壓等高發慢病的健康管理手段也不足。特別是獨居老人一旦碰到此類問題,往往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北青報: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幫助老年人羣體?
劉慶峰:智能語音技術讓機器可以聽懂各地的方言實現便捷的交互,自然語言理解讓機器能夠識別老年人的溝通意圖,智能設備可以自動感知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等。這些創新做法爲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當前,老年人羣體普遍會撥打電話,如通過12345政務服務熱點爲門戶入口,將各種操作複雜的App應用變爲撥打電話,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應急等相關的App後臺應用打通,老年人撥打政務服務熱線電話,機器便可以自動識別其需求並調用相應服務。在此基礎上,對少量無法通過機器調用的服務,設置人工座席作爲兜底保障,通過有限的座席人員,就可以在人工智能輔助下實現針對老年人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需求的全覆蓋。同時,隨着人工智能對適老服務需求的不斷學習和自我迭代,未來有望完全自主實現相關服務。這將是當前社會下整體投入可控、操作可行的適老服務舉措。
利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
給孩子“減負”
北青報:那麼在教育方面呢?人工智能如何推動規模化因材施教?
劉慶峰: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實現了教育全場景關鍵技術應用由0到1的系統性突破。基於公式識別、語義理解等技術突破,人工智能不僅幫助老師批改數理化作業,還可進行中英文作文等主觀題批改;基於能力畫像和知識圖譜,可以幫助學生精準找到薄弱環節,從而讓每個同學都有不一樣的個性化作業,減少無效重複訓練。
在安徽蚌埠、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山西長治都已初具應用成效。
因此,我建議打造智慧教育示範省,從教育資源上給予指導和支持,並召開全國觀摩會和現場會,總結區域智慧教育系統性創新成果,推廣區域統籌建設的成功經驗,實現更大範圍內的教育優質均衡;加大教育領域的新基建投資,將人工智能推動教育規模化因材施教發展列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專項,加大投資力度。文/本報記者 張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步提高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讓居民能消費、願消費,以促進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如何激發居民消費潛力也成爲不少政協委員重點關注的話題。3月5日,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金李今年爲此帶來一份提案:大力發展一二線城市夜間經濟。金李認爲,隨着人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夜間經濟有可能成爲激發消費升級潛力的新引擎。
我國夜間經濟仍處於起步階段
目前城市夜間經濟業態較爲單一
夜間經濟通常指從當天晚上6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的經濟消費活動。“夜間經濟迎合了當下主流消費人羣的消費習慣。”金李告訴北青報記者,據統計,四分之三的90後在晚上11點以後入睡,三分之一的90後在深夜1點以後入睡。許多城市都做過統計,認爲夜間的客流量是最大、最多的,消費額是白天的50%,人們的夜間消費能力很龐大。在金李看來,我國夜間經濟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我國城市夜間經濟的組成仍以餐飲等傳統消費項目爲主,業態層次較爲單一,對城市發展的帶動效應有限,夜間經濟發展仍大有可爲。
不同類型城市需依各自定位作取捨
建立夜間經濟綜合管理機制
金李表示,首先,因地制宜設計夜間經濟發展思路。不同類型的城市需要依據各自的城市定位作出取捨,不具備消費者大量積聚條件的城市,發展夜間經濟需要慎重決策。夜間經濟比較活躍的城市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常住人口數量多、消費能力強的城市;另一類是旅遊熱點城市。面向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夜間經濟發展思路、業態選擇、空間佈局、管理重點等方面都存在差別。充分激活經濟和提升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出現過度擾民。其次,要營造夜間經濟消費空間。有效利用商業中心、歷史文化街區、自然生態資源、公共空間或場館打造夜間消費集聚區,形成城市夜間經濟集約化發展格局。除主城區的開發外,也可開發利用近郊地區,充分利用城市空間。
同時,建立夜間經濟綜合管理機制。可設立專屬管理人員協調推進夜間經濟建設,加強夜間治安管理,對於違法犯罪、銷售假冒僞劣產品等行爲給予打擊和處罰,鼓勵有關協會加強夜間經濟調查研究,反映行業訴求,加強行業自律,推動夜間經濟的發展。
將歷史文化與夜間經濟深度融合
運用新技術打造獨特城市夜風景
此外,要突出夜間經濟的城市特色。深入發掘地方特色文化,串聯歷史文化資源,將歷史文化、地方生活文化與夜間經濟深度融合。利用地理風貌、季節變換等打造特色夜間經濟,爲城市夜間經濟增加獨特的記憶點。還要運用新媒體藝術,結合數字、影視、VR技術等提升夜間經濟的形式創新,打造獨特的城市夜風景。
“我們的機器是不用休息的,道路是不用休息的,各種設備的養護基本上也都不用休息。現代人的生活豐富多彩,沒有必要把它限制在從早晨9點到晚上5點。”金李認爲,在不增加對城市現有基礎設施投入的前提下,通過大力發展夜間經濟,能夠提升城市的整體活力和經濟規模體量,未來能做到24小時不間斷的城市生活,也更便於發揮各種不同人羣的活力。
文/本報記者 程婕 統籌/徐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