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專欄:龍城飛》核武時代及對兩岸的影響──也談張憲義事件(二)

1966年10月27日,中共發射帶有核子彈頭的飛彈。(作者提供)

前言:筆者在2021年3月1日的《旺報》的〈兩岸史話專欄上,開始刊載〈也談張憲義事件〉系列,受到一些朋友們的注意,尤其重要的是張憲義博士立即迴應,建議筆者查看《Taiwan's Former Nuclear Weapon Program》這本書,由於筆者並非核工專業,在閱讀這本書時,進度緩慢,還需要一點時間瞭解其中主要的部分以後再以文章回應張憲義博士。另外,也得到張憲義博士的同事陳勝朗先生的迴應,賜給筆者他的譯註著作《美國臺灣核武計劃的情資掌握與干涉》,內容珍貴,非常感謝,也同樣地需要一點時間再以文章回應。筆者強調重新探討這個事件,認爲自己的論點未必正確,有些部分難免主觀,因此歡迎有興趣的、有專業人們一起來探討「張憲義事件」與其相關的問題。這一期文章先爲非核武和核能專業的讀者簡略地回顧近代以來核子武器發展管制的過程,然後談到兩岸的中國政權如何受到核武的影響

第四、核子武器的歷史回顧

關於核子武器發展的歷史,其實是相當晚近的事情。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士•查威克爵士(Sir James Chadwick)發現了中子,1935年獲得諾貝爾獎。1939年,兩位奧地利物理學家歐拓韓恩(Otto Hahn)、佛利茲•斯特勞斯曼(Fritz Strassman)證明鈾的原子核被中子撞擊,會分裂而產生大量的能量。匈牙利物理學家裡歐史濟拉(Leo Szilard)構想出核鏈式反應,1939年協助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羅斯福總統,促成了研究發展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1942-1946),由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格羅夫斯中將負責管理,實際研發由科學家費米及歐本海默領導,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試爆原子彈成功,三個星期以後,8月6日、9日,美軍將兩顆原子彈分別投下日本廣島、長崎,造成數十萬人瞬間死亡。從此,開始了人類的核子武器時代。值得注意的,從1932年發現中子到1945年投擲原子彈,期間只有13年多的時間,說明當時歐美的物理學家在粒子理論與實驗上已經進入了相當深入與確定的階段。

1949年8月蘇聯核試爆成功,震驚美國與西方國家,美國軍方曾經建議立即進行攻擊以摧毀蘇聯的核武能力艾森豪總統反對,認爲今後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採取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美國必須保持強大均衡的軍事力量,透過和平理念訴諸全球,也就是說,要求各國絕不再採取以原子彈的方式進行戰爭。在這件事上,英美的情報單位開始注意核子武器技術泄密給蘇聯的情形,有不少傾向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科學家遭受到懷疑,加上當時中國大陸陷入共產黨掌握,滋生出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嚴密調查美國政府與境內的傾共人士,此時中國籍科學家錢學森美國聯邦調查局調查並且限制離境,這件事此後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歷史。

1953年12月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於聯合國大會上發表原子能用於和平(Atoms for Peace)演說,推動成立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至1955年8月,蘇聯表示同意。美國方面的目標是促進兩強對話,避免國際情勢惡化,發生無法控制的局面,以及減少全球核武數量,進而將原子能轉向和平用途。然而當時在冷戰的局勢中,美國政府着重於維護國家安全以及領導民主國家和蘇聯集團對抗,在這樣的理念和戰略的矛盾下,美國首先必須有能力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由此反而美國此後進行核爆次數最多(至今一千多次)。在柯林頓政府時期,1999年10月13日,美國參議院否決了「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而同時美國仍在嚴格窺探與管制其他國家核子武器的發展,這樣的「美國例外」政策,使得國際核武管制十分困難。

客觀地說,從過去72年的歷史來說,美國的思考和作法是達到一定成績的。1949年8月以後,世界上不曾發生過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戰爭。而實際配合國際原子能總署偵察與執行美國對外限制核武的,主要是中央情報局。然而,擁有核武,躋身核子俱樂部,卻幾乎是每一個國家的渴望,尤其是在經濟與軍事發展方面弱勢的國家。這件事情-擁有核武,深刻地影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從而也影響了張憲義的命運和他許多的長官(如郝柏村)和同事(如賀立維)的命運。

二戰期間,美軍對長崎投下原子彈,街頭建築滿目瘡痍,到處都是斷垣殘壁,令人心酸。(長崎原爆資料館提供/中央社)

第五、核武對於兩岸的影響

1958年6月2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軍委會議上講話:「原子彈就是這麼大的東西,沒有這東西,人家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我看十年功夫完全可能。」1959年6月20日,蘇聯由於欲與西方和解以及蘇中關係惡化,暫緩提供中共原子彈的設計和教學,1960年9月1日,蘇聯撤回233名蘇聯核武專家,使得中共立即面臨極大困難。但是,4年後,1964年10月16日,中共在新疆羅布泊進行核爆成功,震驚全世界,中共火箭、飛彈以及衛星的發展此後更是一日千里。1966年10月27日,東風二號飛彈配置輕型原子彈頭,重量爲1929公斤(接近兩噸,也就是一部高級賓士汽車的重量),對準八百公里外的新疆大戈壁成功發射,產生了一萬二千公噸黃色炸藥的威力。這在美國、蘇聯以及西方、日本政治界和媒體界都產生極大的震動。《紐約時報》將中國核武以及投擲技術的發展歸功於錢學森,1967年7月25日,美國《展望》(Look)雜誌記者Ryan和Halperin對此作出長篇報導,該文章延伸爲一本書《中國之雲:美國愚蠢的大錯和中國躍升爲核子強權》(China Cloud: America's Tragic Blunder and China's Rise to Nuclear Power),指責中國飛彈的成功,全拜麥卡錫主義之賜,沒有麥卡錫的極右勢力興起,錢學森會留在美國。我們必須注意,爲什麼中共很早就要求錢學森回到中國,而國民黨完全不可能拉攏錢學森?這件事造成的分野非常之大。195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的舉行的美中韓戰換俘會議桌上,中共代表王炳南出人意料地提出讓錢學森回到中國,中共將釋放12位美國戰俘。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離開美國。這件事,美國政府不顧當時許多科學家的反對,執意放走錢學森,可以想像是輕視中國人的才華,而且認爲一個人有什麼辦法?沒想到日後讓美國吃了大虧。加州理工學院爲錢學森聘請的律師古柏說:「美國政府同意讓這位科學天才被送回共產中國去發展他的智力,是這個世紀的悲劇之一。」

錢學森與毛澤東。(作者提供)

對於錢學森事件,筆者反思,很少人瞭解與相信,在共產黨的情報工作與統戰工作中,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是指稱某人是共產黨或者是同路人,於是反共政權的情報機構就蜂擁而至,將這個人逮捕、虐待、甚至殺害,於是坐實了這個人的共產黨烈士形象。事實上,這個人是共產黨設計的一個「鵠」,也就是說一個被射擊的目標。如果後來查明不是共產黨,於是反共政權的「殘暴不仁」更爲深入人心。國民黨在大陸和臺灣都不斷上這個當,吃這個虧,至今搞不清楚,講也沒有用。後來又加上臺獨分子這個名稱,國民黨又不斷懷疑、調查、威脅、迫害許多其實只是參加會議而根本談不上真正的臺獨核心分子,結果就坐實了這些年輕人的臺獨罪名。爲淵驅魚,莫過於此。國民黨在心理戰方面的智能頂多只有初高中程度,非常之低,由於喜歡籠絡有博士學位的人,集體自以爲是,充滿傲慢與偏見,於是更容易受騙上當。

八二三戰役前後,美國在關島及琉球部署了三種核武,圖爲其中之一的MK-39。(劉屏取材自科學家聯合會網站)

事後證明,中共擁有核武以及飛彈、衛星,確實扭轉了原來「農民革命政權」、「蘇聯附庸」的國內、國際形象,影響深遠。70年代保釣運動中一些臺灣留學生開始左傾,搞革命、讀毛語錄、回大陸,多是受到「中國人站起來了」的深刻感動;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回到中國看見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等科學家以「土法煉鋼」的精神發展出核武、飛彈,以及他們和人民極其窮苦的生活條件,震撼地淚流滿面,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將他的兒子送回大陸讀大學,學革命。解放後三十年,中共不斷髮動極左政治運動,造成老百姓以及知識分子極大傷害,但是政權屹立不搖,近年來甚有中國崛起態勢,絕對和擁有核武和飛彈有密切的關係。筆者必須持平地說,中國共產黨確實在其思想上、在政治體制上需要改革開放,而且應該及早提出改革時間表,如同他們提出統一時間表,但是他們在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上,讓中國人不再受到外侮,是有貢獻的。

爲什麼蔣介石不敢在文革期間反攻大陸?要注意到1966年、1967年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初期,也是中共核武登臺耀眼的時候,中共的核武有長程投擲能力,未必精準,但是毀滅臺灣是足夠的。60年代,中共在覈武和飛彈的發展,對於退守臺灣的蔣介石、國民黨與軍方高層,產生了嚴重的震撼,蔣介石甚至擔心中共若以原子彈攻臺,臺灣完全無法抵禦。這件事對臺灣的影響層面太大,至今很少人真實地予以瞭解。一方面,蔣介石決心跟上,發展核武,一方面,找不到像錢學森這樣的人,吳大猶又不同意臺灣發展核武,於是只有向美國請求協助佈置核武協防。而又想瞞着美國私下發展,於是經常和美國政府玩貓追老鼠的遊戲,結果後來發生了「張憲義事件」,至爲可悲!筆者質疑蔣經國所說:「我們有能力,但是不做」的核武口號,認爲臺灣距離核子武器成形,還需要投入更多更大的資源,形同軍事競賽,臺灣是不能負荷的。正如吳大猶所說,原子能在中華民國和臺灣,應該用於和平建設。持平而論,兩蔣確實守臺,保臺,努力建設臺灣,最後兩蔣鞠躬盡瘁死於臺灣,國民黨政府依照三民主義是民主體制,而且臺灣的教育平等,經濟蒸蒸日上,雖有藍綠對立,社會基本穩定,因此國民黨政權曾經歷經威權時期,在臺灣仍具有相當的合理性。而沒有成功發展核武,臺灣對中共政權沒有立即威脅性,兩岸關係在本質上也不具有彼此毀滅性,於是兩岸之間最多「文攻」,不至於「武衛」。近年來,贊成臺灣擁有核武的反而多數是綠營政治人物,有的咒罵張憲義「叛國」;而藍營同胞則多數認爲張憲義的選擇在結果上,使得臺灣今天沒有核武,相對安全,兩岸關係可以友善的發展,對中華民族是有利的。這可以說明時代變化的一端。(待續)(龍城飛專欄每週一固定刊出)(龍城飛,原名楊雨亭,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