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龍城飛專欄/郝柏村回憶錄的記載──也談張憲義事件(五)【7】

民國58年,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建設完成三所建築物。(取自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官網

前言:

前文〈五之六〉刊出後關於筆者所詢「劉光霽所長爲何上任後即越級提升張憲義?」原中科院核研所一位資深同仁向筆者表示:「起初單線指揮領導是蔣介石總統/蔣經國總統、唐君鉑將軍陸軍)、核研所錢積彭所長(空軍),其中唐將軍核武研發承上啓下的執行者。之後,在葉昌桐將軍(海軍)(國防部計劃次長)策劃下,成立另一單線指揮領導:蔣經國總統、郝柏村參謀總長、葉昌桐將軍(海軍)到核研所劉光霽所長(海軍),葉昌桐將軍替代唐將軍,成爲承上啓下的執行者。基於政治平衡考慮,劉光霽所長建議由張憲義(陸軍)提升爲副所長。」另一核研所資深同仁表示:「劉光霽所長的專業不是核能工程,有一同事向他建議升張憲義爲副所長,以補足劉光霽的不足。這位同事後來移民了北美。」賀立維博士的看法,暗示背後可能有美國方面的因素。現在欲釐清此事,需要閱讀當年中科院內部的人事簽呈,這份公文不是被銷燬了,就是列爲機密,或者獲取解密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相關資料,皆不易索取。因此,筆者建議此事暫時告一段落。

前中科院資深研究員劉錫輝先生認爲「推薦中時編輯『中科院篳路藍縷』,讓國人瞭解他們的工作,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中科院人才濟濟,都是埋頭苦幹的類型。據我所知,只有許樹恩博士(曾任材料研發中心主任)出版一本書,書名不記得了。」

另,有同仁反應,關於果芸晉升上將事。此事筆者略知一二,記憶當年以特籤方式由中將佔戰略顧問缺晉升上將者還有孔令晟,後由李登輝總統覈准。果芸先生曾告知筆者,他自駐美採購團團長職返國後,參謀總長郝柏村訊問他工作上的選擇,第一是聯勤總司令,第二是中科院院長,第三是回任資策執行長,第一、第二的選擇都是上將缺,果芸選擇了資策會,因爲他在美國期間,觀察到時代的走向,電腦軟體網路將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機能,如果繼續于軍事機構服務,果芸感到對於國家的貢獻有限,因此他選擇了資策會。郝柏村認爲果芸在駐美採購團長任內貢獻卓着,行事清廉公正,乃報準李登輝總統,晉升果芸爲上將,然後至資策會任執行長。果芸公子告訴筆者,他在美國找工作時,他的父親給他一長串公司名單,不准他去工作,以免美國人利用果公子從事相關軍事買賣。然而上將是終身職,榮耀無比,不少人確實對於果芸晉升上將事感到不滿,筆者在資策會服務期間,就遇過幾次相關軍方高級長官對此表示意見,其中一位的位階還是中將。郝柏村行事頗爲獨斷,只要他認爲是正確的,就果決執行,有時候也可以說是一意孤行,所以批評他的人不在少數,後來他和性格剛硬的李登輝二人迭有磨擦,也不是意外之事,而演變爲外省人和本省人以及統獨之間的衝突,其實不是歷史之必然。如果讀者閱讀聯勤總司令溫哈熊上將的回憶錄,就可以看到溫哈熊對於郝柏村有些地方的處事風格極爲不滿。不過,郝柏村一向是我行我素,這也是造成他一生在亂世中能夠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國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有些人一被批評就沒齒難忘,甚至挾怨報復,格局太小。郝柏村先生是筆者祖籍蘇北老鄉長,所以筆者亦感與有榮焉

筆者在嘗試寫作有關張憲義事件的過程中,有朋友詢問是否計劃出版,筆者告之是「逐資料而作」,沒有足夠的資料,自然寫不下去。而且回顧之前所發表連載文章,其中部分或有一些新意,然整體性與深度不足,也沒有解決比較重要的問題,因此目前還沒有可供出版的價值。而未來如果有機會做一個包括張憲義本人以及美國中央情報局相關人員訪談的紀錄片是有意義的。筆者甚至認爲張憲義本人對於「張憲義事件」亦不夠清楚,他是當事人,其實也是半個局外人。他在陳儀教授的訪問錄中指出美政府1988年初要求對於核研所相關設施的拆毀,主要目的是欲提升李登輝,壓低郝柏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線索。也就是說「張憲義事件」的政治意義遠大於技術意義。筆者的寫作如果有一些貢獻,其中一點在於強調張憲義的這個觀點,應該是美政府的真實目的。就這一點而論,可以說張憲義事件中「叛逃」的意義是不同的,如他自己所說,他是背叛了郝柏村,並沒有背叛國家,甚至於是幫助了李登輝,又使臺灣免於核戰的危險,當然這是他爲自己的辯解,但是筆者認爲他有爲自己向歷史申辯的權利。過去的33年來,張憲義的心理與心情一直卷在這裡面起伏,盼望得到比較公允的歷史評價,更希望能夠回到臺灣探視老家與鄉親。事實上,近年來否定他的反而多是一些深綠的政治人物,認爲如果臺灣有核武,今天和中共對峙,不會這麼吃力。

今年(2021)4月甫出版史丹佛大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著作的《蔣經國的臺灣時代》書中,有一節關於臺灣核武研發計劃與張憲義事件的說明(頁131-144),其內容引用不少美方資料,然大體上不脫筆者這段時間之敘述,而關於張憲義論美方安排其叛逃目的爲降低郝柏村影響力部分則毫無涉及,可能林孝庭並不採信張憲義的說法,而筆者認爲張憲義的說法是可信的。這是筆者論述和林孝庭著作中顯著的差別。

張憲義事件是我們過去的時代中牽涉很長、很深、很廣的一非常獨特的件事,筆者在發表系列文章的過程中,感受到一些讀者與朋友們的反應,反映出今天的中華民國和臺灣仍然處在相關的風暴之中,由是也看見許多人(包括筆者)對於反美、親美、反中、傾中的複雜與混合的情緒。民國三十八年(1949)以後,臺灣這艘舟所揹負的人們,在美國和中國的浪濤衝擊下,會走向何處,一直是一個風險性與趣味性極高的謎題。張憲義事件帶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經由顯微鏡與望遠鏡觀察的視窗,而郝柏村的總長日記提供了筆者目前爲止我方最好的觀察與對照的立足點。

本文:

以下資料摘自郝柏村的《八年參謀總長日記》,(天下遠見出版,2000年),筆者在每一條相關日記記載後,做出自己的意見。前文〈五之六〉,敘述至1985年7月2日。

1985年大事記(續)

7月8日,主持中正理工學院七十四年畢業典禮,中正教育方向經餘三年來導正,已有顯著改善,兵器系統中心原顧慮招生來源困難全非事實,事實證明招生素質滿意。其教授內容,餘指示務必延攬世界一流,而不受現待遇限制。(郝柏村一直期望中正理工學院成爲中華民國學習與培養武器與裝備研製人才的一所學院,四十年來的效果如何,值得了解-筆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