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黃悅軒》中芯國際的破局之路

前所未有的晶片荒,中芯董事長周子學:共同發展纔是解方。(圖/本報資料照)

2021年,全球陷入晶片缺貨潮危機,不論是日本歐洲各國的Fab-Lite公司,還是美國的IDM企業,現在都極力爭取臺灣四大半導體廠的產能,即便臺積電對外聲明:願意提供額外產能以確保車用晶片的穩定供應。但是個人始終認爲能夠幫助全球舒緩晶片缺口的能力有限,畢竟積電的產能常常是滿載狀態,如果要提供更充足的產能,勢必要擴廠或新增設備,但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便臺積電要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的5奈米晶圓廠,也難以在現階段發揮緩解作用。

中國國務院自從通過2025智能製造計劃和第14個5年計劃以來,對於半導體集成電路領域的投資是有增無減,今年相關領域的註冊公司已經來到6萬多家,在政府的刻意扶植下,這些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比較有名的如:七星微電華虹微電、華大九天、北方華創華爲海思三安光電、長電科技和通富微電等,甚至一些對於半導體晶片有高度依賴的產業也紛紛入局半導體,如:TCL、OPPO、格力小米、阿里巴巴、騰訊比亞迪等公司。這些公司在大陸半導體供應鏈領域扮演着不同角色,有設計、製造、封測、原料、耗材、氣體、設備和EDA輔助系統等。

工程師利用現有技術進行交叉比對,發現除了高端光刻機設備外,大陸是有能力在沒有任何外國的幫助下,自建一個28奈米左右的晶圓廠,在全球缺晶片的浪潮下,美國若再禁錮大陸的中芯國際,無疑是一種雪上加霜,且中芯國際的美國客戶佔其營收比23%,國際知名的晶片設計廠——高通和博通也都是他的客戶,於是美國今年3月開放對中芯國際的低端設備禁令,一來可以繼續賺錢,二來也可以利用中芯國際多出的產能,以緩解晶片的缺貨問題,或許這也是爲什麼聯電和臺積電最近的股票又跌落下來,因爲以前受益於美國對中國的禁令,導致的轉單效應紅利將變得更小。

論先進製程節點,中芯國際大概還差臺積電2-3個世代,不過中芯國際所謂的N系列技術,大概足以媲美臺積電的14和10奈米制程,前些日子,華爲榮耀系列手機的一批麒麟710A晶片背後的代工廠,正是大陸最大的芯片製造商——中芯國際,雖然這是華爲旗下的中低階手機,使用的也不過是等同臺積電的14奈米技術,但是這也足以證明中芯國際已經擁有一定的實力和臺積電在低階市場分得一杯羹。

隨着半導體制程的發展越逼近極限,技術開發上的突破也就越艱難,摩爾定律的時間迭代越來越慢,可見的未來裡,半導體技術市場更傾向於3D封測技術的開發,是故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和中芯國際等世界一流製造廠,也都有意佈局先進封測,而在製造的領域上,臺積電和中芯國際一樣,正在不斷擴建或是併購他廠,因爲馬太效應飛輪效應所帶來的慣性,可以確保他們在這個領域上,不被他人取代。

臺積電的超前佈局思維,幫助他在這個領域一直處於不敗的地位,因爲知道自己在製造領域所碰到的天花板效應,所以積極與日本合作,準備在日本建立新材料的測試廠,甚至還有歐洲19國聯署願意與臺積電合作,原本只是英特爾的備用合作商,如今卻成爲全球一流企業包括:AMD、聯發科、洛克希德馬丁索尼、NVIDEA、華爲等公司爭搶着想要合作的對象,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看得出來,短時間內臺積電最大的敵人仍舊是三星,但是未來從盈利、市佔率和技術等方面綜合考量的話,大陸的中芯國際和華虹微電將會是臺灣半導體界不容小覷的一大挑戰者

(作者爲北京大學軟件微電子學院碩士、電子公司FPE實習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