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迷思?或刻板印象?

人本基金會對於建北反對12年國教的做法,相當不以爲然,並批評就是這種菁英主義狀元思想力擋12年國教。但人本的強硬態度,也激發相當的反彈,甚至連只關心偏遠弱勢學童的李家同教授,也認爲12年國教應該喊停。(圖/記者周佩虹攝)

吳昭慧

最近對十二年國教的諸多議論,矛頭幾乎全指向明星高中筆者身爲北一校友,對所謂「人本團體」的刻版印象十分不以爲然,以此文迴應之。

首先,北一女中的教育,是強調五育並重的全人發展教育,各科老師教學都不遺餘力,更不會出現主科老師向藝能科老師借課的情形。老師上課也並非點到爲止,反而是會製作各種補充教材,啓發我們多元的思考,並在課後提供各種協助,幫助想要深入學習的學生,老師從不逼迫我們,因爲老師知道我們會自我鞭策、自我約束。親、師、生三方互動密切,形成一個三贏的局面。

自至聖先師孔老夫子開始,就提倡因材施教,這是爲了老師可以有效教學,學生可以充分吸收,即使是北一女中,當初因爲運氣好而僥倖考上的人,都會因爲跟不上而感到吃力遑論透過免試管道進來的人?當然,放學後一窩蜂往補習班跑的現象的確存在,但這個現象是所有高中都有的,並非明星高中所獨具,曾有位作家說道:「一國補習教育的成功就是一國正規教育的失敗。」該檢討的是教育部,爲什麼會讓家長和學生必須要透過補習纔有安全感。更何況,筆者當初也未曾補習,因此,這個現象並非所有人,不應以偏概全。

再者,菁英教育的存在確有其必要,能進北一的,當初都是各國中佼佼者,進北一後,方知「一山還有一山高」,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瞭解自己並不完美,這難道不是一種珍貴的學習機會

一個政策的制定,必須先設立要達成什麼目的?又是爲了誰制定政策?如果說不明白或是制定政策無法達到目的,那麼就沒有推動的必要。筆者的母親是國中老師,她曾告訴筆者,許多國中爲了爭取免試名額,老師都不敢出太難的考題,怕學生不會寫;最後發現學生成績不夠,還會幫學生調高成績,甚至有人的平均可以高達九九點多,筆者不禁想問:要不要乾脆給一百算了?且免試入學要製作的資料繁瑣,弱勢家庭的孩子也難以負擔,最後送進明星高中的,還不是高社經地位的孩子?

再看看日前建中生對三千多位國中生進行的十二年國教意見調查結果,就知十二年國教完全無法達到彌平城鄉差距的目的,而政策的標的對象─國中生也不支持此一政策,那麼這個政策制定的意義何在?大家公平地憑三年所學,進行一次考試,這本是偏鄉孩子的唯一希望,免試入學卻讓這些孩子連最後公平競爭的機會也被剝奪。建中陳校長主張延後實施不無道理,否則倉促推動一個尚有缺陷的政策,最後還不是國中生淪爲白老鼠納稅人必須爲錯誤的政策買單政府必須花更多錢補救,難道這是我們樂見的嗎?

當初廣設大學,大量製造高學歷,卻沒有培養出真正能爲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教育的本質,是使每個人接受適才適性的教育,而非要求每個人齊頭式的平等,一定要接受十二年的教育。把矛頭指向明星高中,對於問題的解決並無任何幫助。或許教育部的當務之急,是要扭轉家長「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念,完善技職教育體系;並投注更多教育資源給偏鄉的弱勢孩子;推動廣泛閱讀,使學生具備充足的背景知識,纔有可能成爲創造性人才,而非只讀課本。最後,在十二年國教和免試入學的公平性尚存疑義,且無法達到政策目的前,暫緩實施。壞的政策日後只會留下罵名,而不會變成政績,政府宜再思考配套措施,切勿匆匆上路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

李家同/我對12年國教的16點看法與7疑慮

不是每個政策都能執行 李家同:12年國教根本應該停掉

12年國教是「滅國首部曲」

論十二年國教隱憂--有想過會有一個世代被犧牲嗎?

建北現象爲不實指控

關於建中--爲何我們對教改不合理之處會有聲音

●作者吳昭慧,北一女畢業,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四年級學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