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光:“交叉通訊”與“非請自來的通訊者”: 難以解釋的靈媒現象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

本站研究局出品——如何更快樂

你快樂嗎?如何才能做一個快樂的人?金錢和快樂一定成正比嗎?快樂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本站研究局邀請長期從事快樂研究的全球知名華裔經濟學家、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解讀快樂的秘密。

NO.062 “交叉通訊”與“非請自來的通訊者”: 難以解釋的靈媒現象

我們上次文章曾經提到一個很難解釋的所謂“交叉通訊”(Cross correspondences;見如:Hamilton 2017) 的靈媒現象。這是指1901-1936年在英國、美國與印度的五位靈媒,通過她們的自動書寫(automaticwritings)體現的看來像“鬼魂通訊”的事件。所謂自動書寫是不必上意識的指揮,手自動寫出東西。作品的來源可能是靈媒們的潛意識唯物看法),也可能是去世的人們靈魂(唯心或二元論)。

“交叉通訊”

英國著名的詩人與古典研究專家弗雷德裡克·邁爾斯(Federic W.H.Myers;1843-1901)對靈異現象很有研究,也相信人死後靈魂還存在。他生前說過死後將試圖證實這個存在。他於1901年元月去世後不到兩個星期,交叉通訊就開始了。分居在三個不同國家的五位靈媒,在彼此不知情的情況下,主要通過自動寫作,寫出很多沒有意義的東西,而且看來是與古典研究有關的深奧詞彙。把這些獨自看來沒有意義的,來自五位靈媒的碎片,湊合起來,就成爲有意義的,關於古典研究的一些專門論述。是不是Myers死後,其靈魂通過這個交叉通訊,試圖證明給還活着的人們看出,靈魂是還存在的,正像Myers生前說過要做的一樣呢?不然,這個交叉通訊的複雜鑲嵌圖案的構建者是誰呢?

這五位靈媒,四位是完全沒有關於古典研究的知識的,爲何能夠寫出古典研究中的專業詞彙呢?而且,每個靈媒寫出來的,都沒有什麼意義,須要把五個人的作品湊合起來,纔有意義。在簡單唯物主義的框架內,這是完全不能解釋的。即使超越簡單唯物主義,用超級特異功能假設,也很難解釋交叉通訊的有意識的設計與其目的性(Gauld 1982,pp.74-7; Griffin1997, pp.161-5;Braude 2003, pp.95-9)。

在通過靈媒的通訊中,Myers也說,他們那邊要和我們這邊通訊,像隔着一層有霧氣的玻璃,看不清,聽不明,很難詞以達意。在這樣的條件下,他還是經歷31年完成了複雜的交叉通訊。如果真的是他的靈魂,他要完成的對靈魂存在的證明的意願,可以敬佩。(詳見:Ducasse 1961, pp.186-90; Gauld 1982, pp.77-89; Griffin 1997,pp.161-5; Braude 2003, pp.95-9; Lund 2009, pp.199-203. 對交叉通訊的負面批評,見維基: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oss-Correspondences)

類似的交叉通訊近年也出現過。公共健康博士與Oregon大學教授Jane Katra原來完全不信。後來她的好友Elizabeth(精神病醫生)於2002年去世後,Jane收到很多次由Elizabeth傳來的信息,使她確定相信。根據Kean(2017,第19章),Jane說,“我收到或見證超過30次來自Elizabeth的令人驚奇與自發的通訊。最有證實性的是:那些多人同時收到的通訊;用接受通訊者不會的語言的通訊;當人們提起Elizabeth時,燈快速開開關關,或是關於治療的書本書架上掉下來;給兩個人關於他們有嚴重健康問題的信息,而他們本身並不知道;幾個人收到不同的,不完整的通訊,而當我們把這些片段放在一起時,就形成一個有意義的預期。這最後的情形,就是交叉通訊。”

另外一個牽涉使用外語的事件發生於Elizabeth死後幾天內。Elizabeth的一位在另外一州的好友Kate寄一封信給Elizabeth的丈夫,說Kate夢到Elizabeth,在夢中Elizabeth叫Kate給Elizabeth的丈夫一個信息。然後Elizabeth說一些Kate聽不懂的音節,重複很多次。Kate醒來時,腦中繼續聽到這些音節,就把它們寫下來,並把這個信息寄給Elizabeth的丈夫。這位丈夫在Jane與Russell Targ (Elizabeth的父親,一位發明激光或鐳射的著名物理學家)面前,讓Jane讀出這些沒有意義的音節,給大家聽。Jane讀了幾次後,Russell說,“它們並不是沒有意義,而是俄語”。翻譯成英文(中文),這些俄語音節是:我看到你;我愛你;我在這裡,我在這裡。Kate證實她從來不會說俄語,沒有到過俄國,也沒有聽過人家說俄語。因此,也不能用Kate通過潛隱記憶(cryptomnesia)而在潛意識中懂得俄語來解釋。經過多次類似事件,Jane確信去世後的Elizabeth能夠與一些在世的人通訊。

根據冰島大學榮休心理學教授Haraldsson(2012)的研究,高達31%的人們曾經與去世的人有過接觸。在那些死後24小時內就出現的接觸,高達86%的通訊接受者並不知道發出通訊者已經死亡,或正在死亡。因此,不能用像心理作用等觀點來解釋。

心理作用?

當然,心理作用肯定存在,包括藥物的治病效果,心理作用很明顯。即使實際上只是糖,認爲吃了某種藥的人有很大比例(約60%)認爲病情明顯改善。因此,美國對新藥的要求,是在試測時,要求認爲吃了藥病情有明顯改善的比例要明顯高過60%,達到至少66%。(關於安慰劑的作用,見如:White, et al. 1985, Frank & Frank 1991)。

在靈媒方面,也有一個明顯有強大的心理作用的事件。於1970’s年代,(加拿大)多倫多的心靈研究會的一些成員虛構一位名爲“Philip”的靈魂,結果在降神會中,“Philip”出現,並導致桌子的叩擊。他們認爲這是“委員會的心靈致動”(‘psychokinesis by committee’)。(詳見Owen & Sparrow 1976.)這應該使我們一方面要避免輕易相信靈魂的存在(因爲可能只是活着的人們的心靈作用,甚至是各種作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教條式地相信簡單的唯物主義(這完全排除心靈致動與心靈感應的可能性遑論“人死靈存”;也排除宇宙是被創造的),沒有經過對有關事實的認識,只要是違背簡單唯物主義的,就絕對排除其可能性。(筆者不接受簡單的唯物主義,但接受唯物主義本身,筆者甚至論證,即使宇宙是被創造的,這位創世者也是物質存在進化而來的;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說是唯物主義的極致。詳見:黃有光2011.)

靈媒的通訊與鬼魂等,會不會只是心理作用,完全沒有客觀依據呢?根據Auerbach(2017),可以確定有客觀依據的包括“集體看到的幽靈”,那些“被多個目擊者同時看到,或多個目擊者在不同時間看到的。幽靈也可以直接影響客觀環境,而不只是視覺而已;它們也製造聲音或味道,而且有時寵物或其他動物也會顯示它們感覺到幽靈的存在(摘要)。當一位叫Blue Lady的幽靈通過Auerbach的身體時,同時被三位靈媒看到。Auerbach各別獨立問這三位靈媒,看她們看到什麼,Blue Lady穿什麼衣服,什麼髮型,做什麼事等。她們的答案不但彼此一致,也和Auerbach所經歷的一樣”(該章最後第三頁)。

“非請自來的通訊者”

另外一種令人難以不信的靈媒現象是所謂的非請自來的通訊者(drop-in communicators)。多數的靈媒是在“起童”(in trance)時,回答訪問者關於他們去世的親人的問題,或這些去世的人的靈魂,通過靈媒回答問題。(很多情形,是經過另外一個靈魂作爲“control”,親人告訴control,control通過靈媒回答問題。)在這種情形,很可能並不是真正有靈魂,而是靈媒的潛意識通過心靈感應等方法,從訪問者的心裡獲取有關去世者的一些信息,然後以去世者的靈魂的方式來溝通。非請自來的通訊者並不是訪問者要詢問的對象,而是自己進入降神會的幽靈。通常是他們在人間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利用降神會的機會,通過靈媒來說出。

於1937年的秋天,在冰島曾經有一位很難不信的非請自來的通訊者,名叫Runki,出現在靈媒Hafsteinn Bjornsson (1914-1977)的多次降神會。通過靈媒,Runki說他要找回他的一隻腳。他的死因是酒醉昏睡在海邊被海水沖走。後來他的屍體被發現與埋葬時缺乏一條腳。Runki說他的缺失的腳在Ludvik家中。這個看來難以相信的故事,包括許多細節,後來都被完全證實。原來那條缺失的腳,後來也被海水衝上岸。人們發現後不知如何處理。根據當地風俗,不可以胡亂丟掉,但不知道是屬於誰的,也不能胡亂埋葬。因此,當Ludvik的家整修時,木匠把那腿骨塞在牆壁內。根據Runki通過靈媒的轉述,後來真的在那個牆壁裡發現那腿骨。妥善埋葬後,Runki雖然還有繼續出現在降神會,但他的口氣已經很安詳,不像以前那樣衝動。(詳見:Haraldsson& Stevenson 1975, Braude 2003,第2章第4節。關於一些其他很難解釋的“非請自來的通訊者”,見: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drop-communicators  )

上述事件大概會讓很多讀者吃驚或猜疑,這些筆者從書本與文章讀來的報道是否可靠呢?多數人會根據自己本身的經歷來補充書本的知識。在下次的文章,我們會討論筆者本身的一些有關耳聞目見。

文獻

黃有光(2011).《宇宙是怎樣來的?》復旦大學出版社.

AUERBACH, Loyd (2017). Interactiveapparitions, In Kean (2017), Ch.20.

BRAUDE, Stephen E. (2003). Immortal Remains:The Evidence for Life after Death.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DUCASSE, C.J. (1961). A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Belief in a Life after Death.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FRANK,J. D. & FRANK, J. B. (1991). Persuasion and Healing: AComparative Study of Psychotherap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

GAULD,A. (1982). Mediumship and Survival: A Century of  Investigations.London: William HeinemannLtd.

GRIFFIN, D. R. (1997). Parapsychology,Philosophy, and Spirituality: A Postmodern Explorati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of New York Press.

HAMILTON,Trevor (2017). Arthur Balfour’s Ghosts:An Edwardian Elite and the Riddle of the Cross Correspondence AutomaticWritings, Imprint Acedemic, Exeter.

HARALDSSON, Erlendur (2012). The Departed Among the Living: An InvestigativeStudy of Afterlife Encounters, White Crow Books.

HARALDSSON,E. & STEVENSON, I.(1975). A communicator of the ‘Drop in’ type in Iceland: The case ofRunolfur Runolfss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69:33-59.

KEAN, Leslie (2017). Surviving Death: A Journalist InvestigatesEvidence for an Afterlife,New York: CrownArchetype.

LUND,D. H. (2009). Persons, Souls and Death: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f AnAfterlife. Jefferson, NC: McFarland.

OWEN, I. M. & SPARROW, M. (1976). ConjuringUp Philip: An   Adventure inPsychokinesis .New York: Harper & Row.

White,L., Tursky, B., and Schwartz, G. E. (eds.). (1985). Placebo:   Theory, Research, and Mechanism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往期回顧:

點擊進入“如何更快樂”專欄,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黃有光簡介:

Monash大學榮休教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諮詢委員。

194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1966年獲新加坡南洋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經濟學學士學位,1971年獲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74年至1985年在澳大利亞Monash大學任副教授(Reader),1985-2012年任講座教授(personal chair), 2013年後成爲終身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於1980年被選爲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於1986年被選入Who’s Who in Economic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jor Economists 1700-1986的十名澳大利亞學者與全球十名華裔學者之一, 於2007年獲得澳大利亞經濟學會最高榮譽—傑出學者(Distinguished Fellow)。受邀請於2018年到牛津大學作第一屆Atkinson Memorial Lecture。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關注本站研究局官方視頻號,看書本上學不到的新鮮經濟學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國際版>>

【精彩推薦】黃有光·本站研究局專欄PC版>>

【精彩推薦】黃有光·本站研究局專欄客戶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