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泉州”有了新傳承

紅磚深巷,曲徑通幽,石板、欄杆上雕刻着活靈活現的金魚圖案,錯落的幾處古民居通透開闊,沿巷開設的文創店、飲品店也不覺突兀……行走在福建省泉州鯉城區的金魚巷裡,踩着石板路,體驗“老泉州”的生活日常,成爲很多來泉州的遊客難忘的記憶

眼下,在泉州這座千年古城中,像金魚巷一樣得到“修繕保護+活化利用”的古街巷不勝枚舉。泉州,正以“古城新生”的姿態再度登上世界舞臺

多元業態,激發參與活力

全長271米的袖珍小巷,如今卻鐫刻着泉州古城不同時期的歷史記憶:清朝進士故居直觀展示着閩南紅磚古厝的流光溢彩,人民電影院舊址讓人想起難忘的流金歲月……保留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狀態,是金魚巷改造工程啓動時的核心要義。

作爲泉州首個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項目,金魚巷是近年來泉州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實踐的一個縮影。據介紹,金魚巷以“三留一活化”的基本原則組織實施了微改造工程,即留人、留形、留鄉愁文化和業態保持活化。泉州古城保護協調發展辦公室項目建設組副組長林峰毅說,古城辦以收儲租賃、以修代租等方式整合私有房產資源,得以在金魚巷中植入新業態:咖啡文化學院及培訓基地、咖啡館孵化基地,引領咖啡業態向中高端發展,培訓更多咖啡人才溫潤古城。

而像這樣活態保留完善、歷史文脈清晰的古城保護區,在泉州約有6.41平方公里。

不遠處,作爲泉州古城保護區的核心區的中山路騎樓歷經百年風雨,原汁原味保留下當年的閩南風、南洋風建築風格,清晰記錄了時代風貌。一直以“慢生活”“原生態”爲文化深度遊標籤的泉州古城,正在通過引入多元的業態,保護並延續着古城可貴的煙火氣。

固態保護,僑鄉風情再現

57幢閩南官式大厝,12幢南洋風味番仔樓,11幢羅馬式哥特式洋樓……漫步泉州晉江梧林,時光穿越其中。這座600多年的古村落,如同一個村落式的百年建築博物館,因清末以來發展的、以南洋爲主的華僑集羣,這裡現存閩南華僑建築羣工藝精湛,有明清古厝、近現代哥特式和羅馬式洋樓、南洋番仔樓等136幢,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2017年,晉江市啓動梧林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規劃用地1900畝,投資初步概算10億元,需徵收240幢房屋,涉及400戶、海內外1.6萬多人。

“這裡都是我們的祖宅,政府整體的規劃改造不是‘把根拔掉’,而是讓我們祖輩的文化和精神更好地‘生根’。”原住民蔡馬追說。

爲打消原住民的疑慮,聚焦項目涉遷羣衆關注的安置住房、公益教育等問題,政府部門經多次與華僑鄉賢、社區居民協商討論,另行徵收項目周邊地塊,配套建設400套閩南僑鄉風格的安置房和優質市級公辦實驗幼兒園,保留了家門口的“生活圈”。

好女還須佳婿配”,北京青普旅遊文化便是梧林項目經過多方比選覓得的“佳婿”。“梧林青普團隊圍繞‘體驗’核心,意將梧林打造成一個閩南文化與華僑文化的活態體驗中心,從形、聲、聞、味、觸五感,構建‘活態閩南’慢生活場景。”晉江市梧林青普文旅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靜介紹。

在梧林,可以在1930年的老洋樓裡呷一口南洋下午茶;在僑批館中感受“情繫家園、心懷桑梓”的家國情懷時,周圍原住民烹煮薑母鴨的香氣撲鼻而來;百米開外的百畝紫色花海旁,富有僑鄉特色、原汁原味的文創集市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一個“體驗式閩南僑文化度假目的地”正在成形。

文化助力,古城活韻生香

1月20日,位於泉州石獅的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館,這個古韻與現代相交織的藝術殿堂,由故宮博物院與世茂集團合作,探索國有博物館支持民營博物館健康發展的機制,並通過數字多媒體技術讓觀衆在互動中體驗陸上絲路之美。

在泉州,各種文化藝術活動閃耀刺桐古城。連續舉辦了四屆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多項活動在古城開展,非遺演出的魅力令全世界驚歎。海藝節期間,古樸典雅的梨園古典劇院裡上演了精彩梨園戲,國際南音大會唱吸引大批粉絲前來觀看,精彩的國際木偶展演讓人領略東西方木偶藝術碰撞的火花……

3年之內,兩場全國級春晚節目在泉州府文廟錄製,這讓府文廟管委會主任何振良激動不已:“泉州府文廟承載着燦爛的文明,挖掘闡釋文物資源優勢,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府文廟與泉州教育、文化等單位合作,開設國學講堂,定期邀請國內外國學大師前來開講;每年舉辦祭孔典禮,讓泉州中小學生參與進來,提升傳統文化對泉州教育的影響力。這座千年文廟,再度煥發新活力。

如今,泉州這座“古早味”的古城,正散發時尚和藝術的現代氣息,吸引八方來客前來品味古城。“古城保護一般有3種模式:1.0版是拆了重建;2.0版是留下房子、遷走原來的居民;3.0版是‘活態保護’,要做到‘留人、留形、留神韻,見人、見物、見生活’。”福建泉州市委書記康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