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裡尋刺桐

圖爲福建泉州南安市羅東鎮附近秋色(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宋爲偉

在泉州的時候,我一直在尋找刺桐。它的模樣,早已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那高大的樹幹上,佛焰苞狀花和形大如手的葉交替着吐露芬芳花兒盛開的時候,花瓣片片紅似火,燦若雲霞;葉子長出來的時候,花兒就隱沒了,綠葉片片滿枝頭油亮如綢。北宋醫藥學家蘇頌這般描繪它:“葉如梧桐。其花附幹而生,側敷如掌,形若金鳳枝幹有刺,花色深紅。”

它的來歷,也早貯存在我的記憶中。因爲相貌桐樹,樹幹上長有刺,故叫刺桐;又因爲多生於南海嶺南,又叫海桐五代十國時期的醫藥學家、文學家李��這樣概括:“生南海山谷中,樹似桐而皮黃白色,有刺,故以名之。”

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刺桐。我看見它在唐代詩人陳陶的詩中展露笑顏:“猗猗小豔通衢晴日薰風笑越姝。只是紅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滿中都。”那鋪天蓋地的豔麗,早就把人們的心照亮了。我還看見它在《馬可波羅遊記》裡展露繁華,那蓬勃生髮的紅火,早已令人耳目一新。傳說中,刺桐是天庭的一位飛仙變的。說是海中海怪興風作浪,常有漁民遇難,家屬常在海邊悲痛哭泣。飛仙巡視人間時看到這樣的場景,心中不忍,便在海怪出沒時,下凡保護漁民,鎮守海面。漁民安全了,飛仙卻迴天乏力化作一棵樹,留在了海邊。樹幹上佈滿尖刺,枝丫間開出紅花。有毒性、銳利的刺與火紅的花,都是震懾和抵擋海怪的有力武器。這樹,就是刺桐。刺桐象徵的就是慈悲、光明和堅定吧。

然而,我的足跡遍佈關岳廟文廟開元寺鐘樓中山路、刺桐路、洛陽橋晉江五店市、崇武古城、清源山等地,卻都沒有見到刺桐的身影。

我不停地向當地人詢問,很多人都搖頭不知。持之以恆的追尋,終於讓我在返程的那一天,從一位從事園藝管理的工作人員那兒知道了泉州城刺桐的情況。他說,因爲刺桐容易招致蟲害,現在泉州城路旁已經比較少見了,但一些辦公場所和鄉村還有保留。

那一刻,我的心反而安定下來。其實,千山萬水的找尋,只要知道,它還在,就行了。

坐上返程的車,透過玻璃車窗,我看見街邊的一棵棵樹、一朵朵花迎面撲來,又飄然遠去,宛若一份光陰的流轉。我突然想起,刺桐是作過計時器的。例如,很多年前,臺灣原住居民以刺桐的花開花謝爲一年,以日出日落爲一天。刺桐,便是自然而大氣的時鐘,於活潑輕靈間,傳遞着光與影的新鮮與祥和。

那纔是令人深愛的時光啊。在清亮的光輝中,在靜謐的溫柔裡,醒來,睡去。看霧靄升騰,觀露珠滑落。聽山林囈語,聞流水輕鳴。款款的相視一笑,都滿含着日子的寵愛。柔柔的凝眸一望,都飛揚着歲月的香甜

這樣想着,我終於發現,刺桐最吸引我的,竟是它如沙漏一般的計時妙法。那一點一滴從容流瀉的光陰,融在紅花綠葉的變幻裡,漾進我們的手心,攜着脈脈深情,緩緩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