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門:重點培育10-15家代表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館

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劉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在場館建設文物保護、藏品研究陳列展覽、開放服務教育傳播國際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日益成爲世界博物館發展的中心和熱點。但同時也要看到,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發展定位、體系佈局功能發揮、體制機制等方面尚需完善提升。爲深化改革,持續推進我國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文化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印發《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到2025年,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博物館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中的作用更加彰顯。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爲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意見》指出,加強分類指導,優化體系佈局。統籌不同地域博物館發展。配合“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以及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強博物館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探索在文化資源豐厚地區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小鎮”等集羣聚落。

整合不同層級博物館發展。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重點培育10-15家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實施卓越博物館發展計劃,因地制宜支持省級、重要地市級博物館特色化發展。實施中小博物館提升計劃,加強機制創新,有效盤活基層博物館資源。實施類博物館培育計劃,鼓勵將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登記備案條件的社會機構,納入行業指導範疇,做好孵化培育。

協調不同屬性博物館發展。探索建立行業博物館聯合認證、共建共管機制,將高校博物館、國有企業博物館等納入行業管理體系,引導文物系統富餘資源在運營管理、充實藏品、保護修復、開放服務等方面支持行業博物館。規範和扶持並舉,加強對非國有博物館業務幫扶,推動落實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指導非國有博物館健全藏品賬目及檔案依法依規推進博物館法人財產權確權。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加強對未經備案但以“博物館”等名義開展活動的機構的管理。

促進不同類型博物館發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依託社會主義建設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事件,推動建設一批反映黨和國家建設成就的當代主題博物館。鼓勵依託文物遺址、歷史建築、工業遺產、農業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設立博物館。依法依規支持“一帶一路”、黃河、大運河、長城、長江、長征、重大科技工程等專題博物館(紀念館)建設發展。重點支持反映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國家級重點專題博物館建設。豐富自然科學、現當代藝術等博物館品類,鼓勵軍隊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倡導社區、生態、鄉情村史博物館等建設。

《意見》指出,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服務效能。優化徵藏體系。樹立專業化收藏理念,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藏品徵集,注重舊城改造、城鄉建設等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的徵藏,豐富科技、現當代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專題收藏,鼓勵反映世界多元文化的收藏新方向。拓展藏品入藏渠道,健全考古出土文物和執法部門罰沒文物移交工作機制,適時開展文物移交專項行動,推動優化國有公益性收藏單位進口藏品免稅政策,鼓勵公衆向博物館無償捐贈藏品。

提升保護能力。健全博物館藏品登錄機制,推進藏品檔案信息化標準化建設,逐步推廣藏品電子標識。實施館藏珍貴瀕危文物、材質脆弱文物保護修復計劃。強化預防性保護,加強文物常見多發病害病理研究,提升藏品保存環境監測、微環境控制、分析檢測等能力,完善博物館安消防制度建設和設施配備,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加強文物中心庫房建設。加快推進藏品數字化,完善藏品數據庫,加大基礎信息開放力度。

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對藏品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挖掘闡發,促進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爲展覽、教育資源大力發展智慧博物館,以業務需求爲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爲支撐,逐步實現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推動研究型博物館建設,依法開展博物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試點,推動符合條件的博物館從業人員享受科技創新扶持政策。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勵建立聯合實驗室、科研工作站和技術創新聯席機制,“博學研”協同開展文物保護利用科學研究與成果示範,將支持博物館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納入各類國家科技計劃予以重點支持。

提高展陳質量。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要求,深入挖掘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範,以古鑑今、古爲今用、啓迪後人。全面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支持聯合辦展、巡迴展覽、流動展覽、網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探索獨立策展人制度,優化展覽策劃製作流程,推出更多原創性主題展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鼓勵公開徵集選題,推廣以需定供的菜單式展覽服務。

發揮教育功能。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廣泛深入開展博物館裡過傳統節日、紀念日活動,加強對中華文明的研究闡發、教育普及和傳承弘揚,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育人民文化生活新風尚。制定博物館教育服務標準,豐富博物館教育課程體系,爲大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提供有力支撐,共建教育項目庫,推動各類博物館數字資源接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支持博物館參與學生研學實踐活動,促使博物館成爲學生研學實踐的重要載體。倡導博物館設立教育專員,提升教育和講解服務水平,鼓勵省級以上博物館面向公衆提供專業研究人員的專家講解服務。

優化傳播服務。推進博物館大數據體系建設,主動對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標註、解構和重構藏品蘊含的中華元素和標識,切實融入內容生產、創意設計和城鄉建設,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旅融合發展、促進文化消費中的作用。推動博物館文化扶貧,增加展覽、教育活動進鄉村頻次。深化博物館與社區合作,推動博物館虛擬展覽進入城市公共空間,鼓勵有條件的博物館錯峰延時開放,服務十五分鐘城市生活圈。加強與融媒體、數字文化企業合作,創新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博物館雲展覽、雲教育,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強化觀衆調查,推廣分衆傳播,優化參觀全過程服務。

增進國際合作。實施中華文明展示工程,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弘揚中華文化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打造一批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文物外展品牌。實施世界文明展示工程,通過長期借展、互換展覽、多地巡展等方式,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加強青年策展人培養,造就一批政治過硬、功底紮實、國際接軌的博物館策展人隊伍。支持中國專家學者參加國際博物館組織,積極參與博物館國際治理。

《意見》指出,創新體制機制,釋放發展活力。完善管理體制。推進博物館法及配套法規體系立法研究,完善博物館制度,推進博物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博物館領域“放管服”改革,探索管辦分離,賦予博物館更大的自主權。分類推進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理事會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權責對等、運轉協調的決策執行或監督諮詢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實增強博物館幹部人事管理、職稱評審、崗位設置自主權。對於部分符合條件的新建博物館,在不改變藏品權屬、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經批准可以探索開展國有博物館資產所有權、藏品歸屬權、開放運營權分置改革試點,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效能。

健全激勵機制。博物館開展陳列展覽策劃、教育項目設計、文創產品研發取得的事業收入、經營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可用於藏品徵集、事業發展和對符合規定的人員予以績效獎勵等。合理覈定博物館績效工資總量,對上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單位可適當增核績效工資總量,單位內部分配向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傾斜。

鼓勵社會參與。發展壯大博物館之友和志願者隊伍,構建參與廣泛、形式多樣、管理規範的社會動員機制。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展覽、教育和文創開發。實施“博物館+”戰略,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遊、商業、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