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監管沙箱”一週年:擴容風控進行時

自去年12月底北京率先開啓創新監管試點後,目前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已試行一週年,除了試點項目不斷擴容,試點地區也已全面鋪開。12月27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從這一年試行情況來看,金融科技“監管沙箱”穩步推進,事前、事中、事後有一系列流程規範,同時也在風險防範和風險補償機制上不斷優化。在分析人士看來,“監管沙箱”後續仍有望繼續擴容,重點是對試點項目進行分類總結,形成可推廣的標準

持續擴容

金融科技“監管沙箱”持續擴容中。12月25日,央行營業管理部官網公示了2020年第三批5個擬納入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創新應用,分別爲光大銀行申請的“光信通區塊產業金融服務、農業銀行“鏈捷貸”產品、民生銀行與北京逸風金科軟件有限公司推出的“基於物聯網技術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以及北京融和雲鏈科技有限公司與平安銀行北京分行推出的“基於區塊鏈的國家電投供應鏈金融平臺”、北京中科金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浦發銀行北京分行推出的“基於API的場景適配中臺產品”。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區、杭州市、蘇州市、成都市、廣州市9市(區)先後成爲試點地區,並均已發佈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名單,共60個惠民利企創新項目。其中,北京已發佈兩批次試點名單,第三批也開啓“進行時”。此外,包括杭州、深圳、上海、廣州等多地創新應用已完成登記,正在提供惠民服務。

具體來看,60個項目中,包括35項金融服務、25項科技產品,業務領域覆蓋供應鏈金融、手機POS創新應用、小微企業在線融資、非接觸金融服務、政務數據融合產品、數字風控產品、智能銀行、智能化農村金融服務等。

在主要應用場景上,信貸場景佔比47%,運營管理佔比23%,支付爲13%,多場景爲12%。此外身份識別、溯源、保險理賠3個場景佔比均爲2%。而應用渠道類型上,線上應用佔比爲65%,線上+線下相結合佔比爲33%,線下爲2%。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指出,設立金融科技“監管沙箱”的目的是引導持牌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推動金融科技守正創新,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營造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發展環境。從這一年試點看,參與機構從金融機構擴展到金融科技公司,技術和覆蓋場景不斷豐富,創新性更強。

整體來看,2020年金融科技“監管沙箱”的進展也符合業內預期。正如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所稱,“監管沙箱”作爲監管創新工具,事前、事中、事後流程均有詳細規範,既有包容,也有審慎;同時,“監管沙箱”通過試點地區的設立、試點批次的更新等,來擴大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範圍,能夠鼓勵更多企業主體參與到守正創新的工作中去;此外,“監管沙箱”成果豐碩,多地創新應用已完成登記,提供惠民服務,表明科技賦能金融的成果進入到成熟落地階段,能夠產生積極意義、發揮社會作用。

嚴控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一邊是試點項目擴容不斷、“監管沙箱”穩步推進;另一邊,試點在控風險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嚴格。正如多地試點所提出,試點工作要秉持守正創新、風險可控、權益保障和惠民利企原則申報的項目可以是金融服務,也可以是科技產品,但是項目必須具有業務普惠、技術創新、風險可控及監管支持等特點

從目前多地試點應用情況看,均採用科技創新、服務小微、風險可控等原則,結合了當地金融與科技的優勢資源,並各自具有一些特點。比如北京數量最多、落地最早,應用範圍上涵蓋更廣,除了覆蓋到銀行,還包括保險、非銀行支付等領域。上海和深圳在試點數量上相對較少,二者主要都圍繞銀行相關業務創新。

目前,各地選擇的項目也主要根據當地不同的城市定位及產業基礎相關,例如北京偏基礎科技類應用比較多,上海則更偏重區塊鏈,深圳外向型科技應用特色明顯,而成都、重慶等地方特色則比較鮮明。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金融科技“監管沙箱”主要面向未來的一些新業務,強調技術創新和風險可控。例如,一些風險類項目將無望被納入“監管沙箱”試點;同時,在合規方面受到監管嚴厲處罰的金融科技公司,通過“監管沙箱”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此外,沒有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場景,也很難申請成功。

“今年以來,金融與科技結合帶來的風險也成爲監管焦點,監管方針對互聯網貸款風險、數據和技術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都出臺了相關監管要求。在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項目,也會存在相關顯性和隱性風險,創新試點方需要對風險作出預判並建立防範措施,在成果檢驗中,相信風險層面是重要的關注點。”於百程稱。

穩步開展“監管沙箱”試點的同時,可以看出,監管也非常注重風險的防控。基於此,蘇筱芮也針對申報機構提出多個建議,一是申請前各項準備工作方面,要注重預期效果、預期規模等的遴選;二是事中、事後相關的補償機制和退出機制等方面需詳盡規劃;三是要注意消費者保護方面的風險防控,完善機構投訴及自律投訴渠道等。

標準推廣

零壹智庫統計顯示,在9個地區前60個創新應用中,全國共計113家機構參與。其中,銀行佔據主導地位,合計60家銀行參與;其次爲科技公司,合計27家。另外,支付機構、徵信公司、清算組織、保險等機構也積極參與到監管試點當中。在關鍵技術上,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爲主。全部試點應用當中,涉及大數據的有48個,人工智能32個,區塊鏈19個,雲計算8個。

“接下來試點項目也將進入成果檢驗、總結經驗的階段。”於百程認爲,2020年的60個創新監管試點項目主要在8月之前,後續方向重點是對試點項目進行分類總結,形成可推廣的標準。

事實上,今年10月底,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曾透露北京“監管沙箱”五大思路,一是“監管沙箱”的入箱機制,會更加朝市場化和包容性的方向進一步發展,爲一些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提供生長的機會;二是入箱主體要更加豐富和雙向,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中國北京“監管沙箱”試點。參與主體目前以金融機構爲主導,下一階段會向科技企業爲主並重;三是進一步擴大“監管沙箱”擴展機制,增加擴展機制的彈性,把以物理空間劃定的“監管沙箱”基本管理制度逐步有序拓展到服務領域空間;四是要把試點評估的效果和行業准入、監管規則的完善緊密聯繫起來,使試點發揮更好效應;五是要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地支持和鼓勵區內的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際規則的制定。

在分析人士看來,金融科技“監管沙箱”未來將繼續擴容。蘇筱芮認爲,具體體現在試點範圍將不斷增加,試點城市通過“以點帶面”輻射到周邊地區,共同打造區域內金融科技事業的繁榮經濟圈;試點批次將逐步提速,在各地試水創新項目試點後,其申請流程、評判方式等將不斷被總結及優化,試點批次亦將伴隨着工作效率的提升而產生加速。

展望後續,蘇筱芮建議,金融科技“監管沙箱”,一是要以質量優先,數量方面不能過於寬鬆,要嚴格遴選標準,注重風險把控,尤其要關注到需求端(企業、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二是要保持競爭中性,從入選項目的申請機構來看,多爲大型銀行機構與金融科技巨頭等,需要鼓勵更多優秀民營機構甚至初創機構入選;三是創新導向,金融供給的目的是爲實體經濟服務,需要切中實體領域的痛點,鼓勵更多獨創性而非冗餘性的創新項目。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劉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