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知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本站教育訊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即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的理論體系。他指出,統一戰線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的一部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道路是在這樣同中國資產階級的複雜關聯中走過的”。武裝鬥爭也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的重要部分。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三大法寶的中心一環。
(一)武裝鬥爭
隨着國民黨的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敗,在黨的八七會議中,毛澤東強調了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明確指出,“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取得的”,“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1938年11月《戰爭和戰略問題》)
1.中國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1926年9月《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
毛澤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中指出,中國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由富農、中農、貧農組成,其中,貧農是農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1)中國的紅色政權(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原因、客觀條件、主觀條件(1928年10月《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夠存在?》)。周恩來在《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中指出,先有農村紅軍,後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徵,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
(2)提出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認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實際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論”,確立了要以“鄉村爲中心”的觀念,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理論。(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中國革命戰爭的四個特點(1936年12月《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總之,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羣衆,有一支以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宗旨的軍隊作爲骨幹,有一整套的正確戰略戰術,善於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遊擊戰和運動戰,並以根據地爲依託,實行“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進行人民戰爭,才能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論聯合政府》)
(二)統一戰線
瞿秋白在黨內最早提出了“統一戰線”的概念。統一戰線的建立經過了四個階段,國民革命時期建立了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土地革命時期建立了工農聯合統一戰線。共產國際和黨的有關決議認爲民族資產階級已經全部成爲反革命,在一段時期內,沒有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和中立,犯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以王明爲代表的“左”傾錯誤最爲嚴重)。
黨的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路線,徹底解決了聯合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1935年12月《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之後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的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指出了和民族資產階級在抗日條件下重新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以及黨在統一戰線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領導作用,他認爲“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並且,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即革命的動搖性、妥協性是由其軟弱性決定的。
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其策略總方針是: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論政策》),認爲無產階級要實現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1948年《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解放戰爭時期,建立了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共同綱領》的頒佈實行,標誌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2.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1950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作了“不要四面出擊”的重要講話,要求“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以工農聯盟爲基礎,把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團結起來”。
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第一次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進而指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是我國具體的歷史條件的產物,且執政的共產黨需要有來自各個方面的監督,包括來自各民主黨派的監督。(1957年《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三)黨的建設
提出着重從思想上建黨的原則(1929年12月《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古田會議決議核心內容)。
提出黨的兩個先鋒隊理論(《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中共瓦窯堡會議),糾正了在黨的組織發展問題上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羣衆性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項極其艱鉅的任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1939年10月《<共產黨人>發刊詞》)
1944年4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作了《學習和時局》的演講;同年5月20日在中央黨校第一部又作了一次講演。這兩次演講都指出:對於犯錯誤的同志必須“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藉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和人民羣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批評和自我批評。(《論聯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