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發佈 傳統工藝大多後繼乏人

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湖南傳統工藝振興發展報告(2020)》(簡稱《發展報告》)17日在長沙發布。研究結果顯示,不少傳統工藝存在傳承羣體斷層現象

湖南省傳統工藝文化積澱深厚、門類衆多,現有省級以上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12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28項。截至2019年12月,列入縣(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湖南省傳統工藝項目共計738項,其中食品製作佔275項,器具製作、紡染織繡、雕刻塑造分別佔74項、59項、80項。

《發展報告》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校長陳鴻俊擔任主編,對湘繡花瑤挑花等8項傳統工藝進行了專題研究

《發展報告》專題研究結果提到,不少傳統工藝存在傳承羣體斷層、產品創新不足等情況。如湘繡生產型人才主要來自民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湘繡產業從業人員近2萬人,但80%的年齡在30至50歲,90%的學歷在初中及初中以下。湘繡行業擁有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不足30人,年齡也都在50歲以上。

《發展報告》顯示,益陽小鬱竹藝歷史悠久,2018年5月被列爲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但目前其從業人員僅100餘人且大多從業者以其他營生爲主;侗錦織造技藝侗族文化的深厚累積,目前侗族地區30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少有人會織錦;花瑤挑花是花瑤民族文化的根基,現僅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代表性傳承人8人。

“湖南傳統工藝種類豐富,但人才培養卻嚴重滯後,長期存在技工技師隊伍年齡老化後繼乏人問題。隨着現代就業觀念改變、就業渠道拓寬,年輕人不願意學手工操作強度大、學藝時間長、利益回報慢的傳統工藝。人才短缺、創新能力不強已成爲制約傳統工藝轉型升級的主要瓶頸。”陳鴻俊表示。

陳鴻俊建議,國家要將師傅帶徒弟形式融入高校教育,開設更多傳統工藝行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很多傳統工藝從業者不能將產品轉變爲經濟利益,要鼓勵培養兼具經營才能和創作才能的複合型人才。(王昊昊)